海澜之家 2025 年 Q1 海外业务深度解读:扬帆出海,开辟增长新纪元

海澜之家 2025 年 Q1 海外业务深度解读:扬帆出海,开辟增长新纪元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海澜之家积极响应国家 “一带一路” 倡议,于 2025 年第一季度交出了海外业务的高分答卷,以海外市场收入 3.55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30.75% 的亮眼成绩,展现出其全球化布局的卓越成效,海外市场已然成为推动企业中长期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

海外门店拓展:落子核心商圈,筑牢品牌根基

海澜之家在海外市场的门店拓展步伐稳健而有力,截至 2025 年第一季度,海外门店总数已达 101 家,其足迹成功覆盖东南亚、中东地区等新兴市场,更将品牌触角延伸至肯尼亚、马尔代夫等蕴含巨大消费潜力的国家。这些新拓门店精准落位于当地核心商圈,宛如一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城市繁华之地,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高人流量,尽显品牌魅力,成为展示海澜之家时尚风采的重要窗口。

在东南亚市场,海澜之家的门店融入当地繁华商业街巷,与国际知名品牌并肩而立,以时尚多元的产品系列迅速吸引了当地消费者的目光,成为时尚爱好者追捧的热门打卡地。而在中东地区的门店,结合当地建筑风格与文化特色,打造出独具一格的购物空间,为消费者带来耳目一新的购物体验,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在当地的认知度与美誉度。

核心商圈的门店布局,不仅为海澜之家带来了直接的销售增长,更为品牌在当地市场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它们宛如一面面旗帜,在海外市场高高飘扬,传递着海澜之家的时尚理念与品牌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消费者走进门店,感受中国品牌的独特魅力,为品牌的全球化征程筑牢根基。

本土化运营:因地制宜谋发展,高毛利率显成效

海澜之家深知,要在海外市场取得长远发展,必须实施深度本土化运营战略,而其在 2025 年第一季度的实践成果,已然验证了这一战略的可行性与强大生命力。

在营销层面,海澜之家巧妙借助社交 平台的影响力,积极开展直播带货活动。通过精准定位目标受众,运用符合当地文化与消费习惯的直播话术与互动方式,成功拉近了与海外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一场场精彩纷呈的直播,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极具吸引力的产品展示与优惠福利,更成为品牌与消费者实时互动、建立情感连接的桥梁,有效提升了品牌的线上曝光度与销售转化率。

于产品设计端,海澜之家深入研究海外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消费偏好与文化内涵,打造了一系列本土化特色产品。在东南亚地区,针对当地炎热潮湿的气候,推出了轻薄透气、吸汗速干的服装系列,花色图案融入东南亚特色热带风情元素,瞬间点燃了当地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在中东市场,考虑到当地宗教文化与着装传统,设计出既符合文化规范又兼具时尚感与现代功能性的服装款式,完美契合当地消费者的需求,赢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

得益于本土化运营的精准实施,海澜之家海外业务在 2025 年第一季度实现了高达 68.13% 的毛利率,这一傲人成绩充分彰显了其国际化商业模式的强大盈利能力。高毛利率的背后,是本地化产品对当地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把控,是直播带货等创新营销手段对销售渠道的有效拓展,更是品牌在海外市场深耕细作、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有力见证。

增长潜力释放:海外市场领航,中长期前景可期

展望未来,海澜之家海外市场所蕴含的巨大增长潜力,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正照亮其全球发展的前行之路。

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的持续深入推进,沿线新兴市场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机遇。海澜之家凭借先发优势与品牌积淀,有望在这些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在东南亚,随着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海澜之家可以持续优化门店布局,拓展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网络,推出更多贴合当地需求的创新产品与服务;在中东地区,借助与当地的深度合作与文化交流,深化品牌影响力,提升产品附加值,探索高端时尚市场与定制化服务领域。

此外,海澜之家在海外市场的成功经验,还可为其进一步拓展其他新兴市场提供宝贵的借鉴与模板。从门店拓展策略到本土化运营模式,从营销手段创新到供应链优化管理,海澜之家能够将这一套成熟高效的国际化商业体系复制推广至更多国家和地区,不断挖掘全球市场的增长潜力。

海澜之家 2025 年第一季度海外业务的亮眼表现,只是其全球化宏伟篇章中的开篇序曲。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坚定的本土化战略以及卓越的品牌运营能力,海澜之家正以昂扬之姿,在海外市场的广阔舞台上奏响发展强音。其海外业务作为中长期增长的第二曲线,必将持续发力,助力海澜之家在全球服装市场中稳步前行,向着世界知名服装品牌的目标大步迈进,书写更加辉煌灿烂的国际化未来。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远视互动

(0)
远视财商远视财商
上一篇 2025-06-30 上午11:23
下一篇 2025-07-02 下午2:03

相关推荐

  • 在中国市场火了近30年,哈根达斯缘何走到了退出中国的地步?

    高端冰淇淋市场今非昔比,多年前品尝哈根达斯被认为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后来的高端雪糕钟薛高更是因为“天价”而成为网红冰镇食品。再联想到这些年相继关闭的各种老字号冷饮连锁,就连昔日在港澳、广东地区红极一时的许留山也淡出了大众消费视线,在新茶饮迅猛崛起的另一面,无论是过去被人们经常念及的冷饮甜品店,还是诸如哈根达斯、钟薛高这样的高端冷饮,都无可避免的面临被淘汰的境地,在这场新老消费方式更替的背后,究竟是过去的冷饮产品无法满足年轻市场的需求,还是一种新式资本的崛起,取代老实资本的玩法? 以哈根达斯为代表的高端冰淇淋受到市场低迷的冲击,6月11日其母公司通用磨坊正考虑出售在中国的哈根达斯冰淇淋门店。换个说法,曾经“一杯难求”的冰淇淋“天花板”哈根达斯在中国已经失去了市场,不再被消费者“恩宠”,究竟是通过甩卖的方式淡出中国市场,还是继续在超市和便利店等渠道“断臂求生”,这都显示了高端冰淇淋在如今中国市场的举步维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哈根达斯失去市场,钟薛高不再被消费者认可,包括以许留山为代表的传统冷饮甜品没落,都在说明一个问题:时代更替,消费群体随着消费方式的年轻化变更,如果不懂得去迎合更新潮的消费主流,就会被踢出主流市场,这可能就是这些昔日巨头们没落的根本原因。 哈根达斯在中国陷入困境,和更早的上岛咖啡淡出市场,如今的星巴克业绩下滑,或许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的病根,很可能都在新茶饮崛起后带来的阵痛中能找到原因。 高端消费的断档,似乎早已注定 我们把时间倒回到10年前的2015年,那时候的消费市场、尤其饮品赛道,更多的还是以星巴克这样的行业巨头为核心,其他的冷饮和甜品,大多扮演“陪跑”的角色。这个时候,可能很少有人探究过星巴克成功的商业模式,好像在大家的认知里,星巴克咖啡是众多小资、白领、商务人士的身份象征,能去星巴克喝一杯咖啡,在这家咖啡店里露脸,都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

    2025-07-08
    10
  • 转战港股上市就大涨的恒瑞,又能在医药界续写怎样的神话?

    尽管曾经的新冠疫情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很多影像依然记忆深刻,清晰的停留在过去4年的时光里。而只要说到新冠疫情,医药企业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因为在那些年里,许多与疫情有关的核酸检测、疫苗企业,都迎来来空前的业绩腾飞、股价暴涨、市值冲到最高点,这其中就有被称为A股医药“一哥”的恒瑞医药。 恒瑞医药在国内的医药领域有多强,光看它在2021年市值超过6000亿,业绩和股价都一路刷新,就知道医药“一哥”的名头实至名归。可也就是在3年新冠疫情期间,股价最高涨幅到达38%,恒瑞医药陷入了创新药企共同的低迷期,直到最近转战港股,依稀焕发出当年巅峰的模样。 恒瑞医药此番A+H加持成功,又能在医药界续写怎样的神话? “医药茅台”还能续写神话的依据 5年前的新冠疫情期间,恒瑞医药股价创造了涨幅38%的最高纪录,虽然受到当年一系列的挑战和考验,但增速稳健;即便没有出现像一些核酸检测、疫苗企业那样暴涨上百倍的“奇迹”,但巨大的估值和一向稳定的输出,都让资本对其“医药茅台”的身份毋庸置疑。 尽管后来的2021年受集采影响,同年的利润同比下滑28.41%,业绩承压,但主营抗肿瘤、麻醉剂,与新冠治疗关联度较低,没有出现爆破式增长,也情有可原。随后的“后疫情时代”,创新药内卷异常剧烈,直到2023年迎来出海高潮,恒瑞医药似乎也看到了打开国际市场的新曙光。 通过多个热门创新药领域布局进展积极,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市场也开始对恒瑞医药“仿制药转创新药”战略的认可度提升。创新管线进入收获期,肿瘤领域的多款新药逐步放量,非肿瘤领域等潜力品种也逐渐受到重视,行业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多年来精心构筑的销售体系日趋成熟,公司更具商业化的优势也随之凸显。 作为中国创新药产业升级的头部企业,恒瑞医药也顺利从当年的“高增长”转向如今的“高质量增长”,依赖国际化与管线差异,未来3-5年,只要有2-3款全球重磅药物上市,成为“中国版罗…

    2025-07-07
    13
  • 麒麟大麦茶销量翻6倍的商业逻辑:原来靠的都是“表面功夫”!

    市场上的饮料千千万,但哪一款才是消费者的首选?可能若干年前是可口可乐,再回来是王老吉,那么如今呢? 当你几乎把所有饮料都已经喝一遍,再去看新推出的饮料,或许,让人眼前一亮的包装,会是让你购买的原始动机。于是,一款叫做麒麟KIRIN的moogy大麦茶,凭借高颜值的包装,5年里销量翻了6倍,在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麒麟大麦茶?没听过! 论包装、玩得花,恐怕没有哪个国家玩得过日本,也许不是每个人都喝过moogy大麦茶,但只要见了它的包装,再挑剔的眼光,也会瞬间被它花里胡哨的色彩征服。 没错,这款瓶身设计优各种插图组成,共有16个款式,而每个款式的设计风格都十分小清新的饮料,非常适合夏日的心情,真是让人看了还没喝,就感觉全身心都已经融化在它营造的冰镇凉爽中。品牌精准把握女性的心理特征,还设计了多样化的选择供消费挑选,既满足了不同角度的审美需求,又在配料中加入了焙煎大麦、生姜、甘菊、柠檬草,零咖啡因、无糖,适合健康饮食的要求,更能在疲劳或者寒冷时饮用,有助于缓解疲劳和驱寒暖胃。 如果说过去半个多世纪可乐一直是肥宅快乐水,啤酒是情绪把控剂,那这款生姜大麦茶,则是创新营销吸引眼球的消费新宠儿,夏日小清新的流量担当。面向20-40岁女性消费群体,根据季节推出新的包装主题,在2018年前每年以32款的新品问世,而在此后以每年16款的手绘图案发售,轻而易举就俘获了女性消费者挑剔的芳心,哪怕不买包、不买珠宝,也要在整个夏天保持神清气爽的愉悦心情,这不就是妥妥的悦己主义消费? 所以,不管你是否知道麒麟这个品牌,也不管你有没有喝过moogy大麦茶,只要是个人,见到它的包装,恐怕都很难再迈得动脚,不买,都感觉对不起自己的审美。 但是,如果你觉得这个叫麒麟的品牌只会搞这些“表面功夫”,靠包装噱头出圈,那你就错了,因为麒麟真正厉害的地方,是对市场动向和消费趋势的精准预判,深入并广泛的调研和高度的…

    2025-07-05
    24
  • “无痕文胸之王”有多神秘,内衣产业多年的隐形巨头维珍妮

    它虽然是上市公司,却不为人熟知;但又是诸多上市公司、国际巨头,尤其是服装、内衣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隐形巨头”,这就是被称为“无痕文胸之王”的维珍妮。 这个听起来不是那么熟悉,甚至可以说闻所未闻的名字,究竟在服装产业扮演了多重要的角色,在这个产业链上的位置有多高,光看它合作的品牌,就知道它的来头不小。它是“全球最贵的文胸90%的材料输出者”,是全球最具知名度、最顶级,甚至最奢华的内衣供应商之一。 与它合作、被它供货的公司每一家都是世界级企业,能把一件事情,尤其内衣这样小的产业做到全球顶级,每年出货超过1.2亿件,说它是“无痕内衣之王”,实至名归。至于它有多强大,我们不妨来看看它在这些方面的表现: 贵为港股上市公司,但是很低调 如果不是近期的港股倍受股民关注,大家像挖掘宝藏一样对港股所有的公司逐一甄别,恐怕这家一直“潜伏”在内衣行业供应链的巨头,还会像这些年一样“默默无闻”,低调做内衣、“闷声发大财”。由于今年以来的港股着实太热,不仅内地近200家企业在港股扎堆上市,连多年来一直以“隐形巨头”存在的维珍妮,也突然被“查”出了原来这居然还是一家上市公司的真实“调查”! 事实上,早在2015年,关于维珍妮在港股上市的消息就已经不胫而走,而如今才得到确认,这无疑说明了这家多年一直低调的企业,除了专心做内衣,甚少在资本界露头,也不大喜欢在公众视野里抛头露面。 虽然多年来不为公众熟悉,还贵为港股上市公司,但这家公司早在1985年就从深圳崛起,而且它的创始人就是港商身份,当初靠做胸垫起步,产品扎实、交货准时,在业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品质; 1999年后的维珍妮直接通过先进的工艺技术,进阶为创新设计制造商,逐渐构建了研发+设计+制造,再到量产交付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文胸整件、品类跨界、技术带动的体系正式完成闭环。 2011年的维珍妮逐渐把发展的战略转入运动内衣上,2年后的2013年跨界进入运动…

    2025-07-04
    20
  • 通威股份苦熬周期:债务飙升,存货高企反噬利润,去年巨亏逾70亿

    光伏一体化龙头通威股份(600438.SH)在经历2022年硅料价格暴涨带来的高光时刻后,如今正面临上市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公司2024年出现首次年度亏损,归母净利润巨亏70.39亿元,截至目前已连续6个季度深陷亏损泥沼。 《碳见光伏》注意到,光伏行业产能过剩、价格战激烈,导致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跌,而通威股份此前激进扩产形成的产能反而成为库存积压与减值计提的重灾区,2024年仅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就达45.64亿元,进一步削弱了盈利能力。叠加激增的有息负债,公司资产负债率已攀升至72.25%的历史高位区间。 这家以“成本为王”的企业,正面临资金链与盈利双承压的严峻考验。而这一困局的破局关键,正取决于光伏产业链内卷态势何时迎来拐点。 连续六季陷亏损,光伏业务从暴利到微利 资料显示,通威股份的主营业务分为农牧和光伏两大板块,其中光伏板块是通威股份主要的收入来源。作为国内光伏“硅料之王”,通威股份经历了硅料市场原材料供给和价格的剧烈波动,硅料价格的变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上市公司利润。 2024年光伏产业主要制造环节均面临阶段性供需失衡的严峻挑战,在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价格大幅下降,甚至持续低于行业现金成本的冲击下,通威股份出现上市后首次年度净利亏损。 数据显示,通威股份2024年实现营收919.94亿元,同比下降33.87%;对应归母净利润亏损70.39亿元,同比下滑151.86%。 今年一季度,通威股份继续深陷亏损,当期实现营收159.33亿元,同比下滑18.58%;归母净利润亏损25.9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亏损7.87亿元同比下滑229.56%。拆解单季度来看,通威股份已连续6个季度深陷亏损泥潭。 《碳见光伏》注意到,2022年,通威股份因硅料价格大涨挣得盆满钵满,而2023年产业链价格由于供应的大量释放显著回落,通威股份的盈利水平大幅回撤,2023年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下滑2.33…

    2025-07-02 公司
    34
  • 7年精心布局,上市后的曹操出行股价让人意外!

    2025年以来的港股有多火爆?除了已经从内地赴港上市的众多企业,目前仍有150余家企业在聆听传讯、排队IPO,这中间就有“上市狂人”李书福的第11家旗下公司——曹操出行! 曹操出行一直被称为网约车的“老二”,但因为背靠吉利,从出生就带着光环,天生比别人起跑线高。正因为如此,上市前的曹操出行早已经攒了一手好牌,资源看得见、业绩也不差,而且关键是未来潜力巨大,指不定哪天就在吉利的助推下超越网约车老大滴滴,也不是不可能。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和条件下,曹操出行用7年的时间为上市做足了功夫,终于在6月25日正式登陆港股,挂牌上市。然而,哪怕贵为吉利的子公司,背后有强大的资本支持,曹操出行还是在上市首日股价开盘破发,让不少投资人和股民大跌眼镜,引发多方“冷眼”。 在正式发行股票之前,恐怕众多资本都没料到会出现如此意外的一幕,首日股价破发一向是没有实力的公司才应该出现的挫折,而曹操出行此番失算,很可能是因为近几年来的财务状况不佳、市场竞争过于激烈、过度依赖聚合平台、合规问题及市场情绪谨慎等原因。 本以为上市是个重大利好,会掀起一阵资本狂欢,没想到股市吉凶难测,曹操出行此番IPO,开局即遭遇股价下跌,市场冷遇。 遥想4年前的滴滴在纽交所上市,发行股价14美元,初始市值670亿美元,开盘涨幅28.6%,上市首日一度突破800亿美元,股价是如今曹操出行的近3倍,而市值更是曹操出行的近30倍,如此对比之下,精心布局7年才得以在港股上市的曹操出行,虽然成功实现了IPO,但结果却很难让人满意。 当然,如果从吉利集团的整个战略布局、李书福个人的资本版图构建来说,曹操出行的上市能带来极大的资本效应,依然值得可喜;未能营造出积极的资本响应,获得市场较高的回报,也不见得全是坏事。毕竟,在吉利和李书福偌大的资本商业布局中,曹操出行仅仅是一颗棋子,这一步棋无论它向着好的方向出发,还是困在原地,相信都不会给整个商业…

    2025-06-30
    39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 1 = 1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