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外卖大战愈演愈烈,Q1业绩增速放缓,新业务“烧钱”难停

近日,美团(3690.HK)CEO王兴在最近财报电话会上表态,将不惜一切代价赢得竞争。这也意味着公司与京东围绕着外卖业务的厮杀仍将持续。

《眼镜财经》注意到,自今年2月京东强势切入外卖市场以来,双方在用户补贴、骑手保障、商户扶持等方面展开对决。而在京东向美团的外卖业务发起进攻之际,美团也在反向切入京东腹地。

图片

双方交战背后,美团正面临多重挑战:核心本地生活服务业务增速放缓,佣金模式面临监管的压力,公司的外卖业务因食品安全问题频遭监管点名。同时,公司海外业务的持续扩张,导致其新业务至今未能实现盈利。随着骑手社保等权益保障措施的逐步落地,公司的成本将同步攀升,进而压缩公司的盈利空间。

外卖业务遭京东强势进攻,布局即时零售尚存挑战

今年2月,京东正式进军外卖业务,并启动“品质堂食餐饮商家”招募,打造品质外卖。同时,京东打出“免商家佣金+骑手享受社保待遇”组合拳直击当前外卖市场“商家佣金高、骑手保障低”的痛点。

进入4月,京东再度加码,上线百亿补贴,通过“全民补贴+爆品直降”双重机制,抢占外卖市场。随后在当月27日,京东启动“10万骑手招募计划”,全面覆盖首批开放的130多个城市,并为全职骑手提供五险一金、年假、体检等福利,直击美团运力池。

图片

面对京东的进攻,美团也做出反击。2月19日,美团宣布为全国范围内的全职及稳定兼职骑手缴纳社保,预计2025年二季度开始实施。4月14日,美团宣布未来三年向餐饮行业投入1000亿元,聚焦补贴消费者、扶持优秀商家等方面。

《眼镜财经》注意到,双方不仅在业务层面激烈角逐,高管之间也隔空交锋。4月12日,美团本地商业CEO王莆在社交平台发文锐评京东的外卖业务,刘强东则以“不要和人打口仗,不能产生社会价值”予以回应。

4月下旬,京东美团因外卖业务再掀“口水战”。4月21日,京东黑板报发文称,近期有竞对平台再次玩起“二选一”游戏,强迫骑手不能接京东平台的秒送订单。当日晚间,美团以“莫须有”做出回应,对限制骑手接单一事进行辟谣,并反指某平台配送延误主要是自身原因。

图片

 近日,美团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上,公司创始人王兴在谈及与京东外卖业务的竞争时表示,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赢得竞争,并有信心再次取得胜利。这也被外界解读为美团将不惜一切代价参与外卖价格竞争。随后,美团对此进行澄清,表示“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明确指向的是反对“行业低质‘内卷式’竞争”。

实际上,在京东向美团的外卖业务发起进攻之际,美团也在反向切入京东领域。今年4月15日,美团正式发布即时零售品牌“美团闪购”,定位为24小时服务的购物平台,主打“30分钟送达”,商品品类覆盖生鲜、3C数码、医药、日用品等。华为、小米等品牌在第一时间宣布入驻美团闪购,直击京东3C腹地。

今年,美团首次启动“6·18”,外卖、闪购两个业务均重点参与,公司的3C产品在叠加国补、平台折扣、黑钻会员红包后,极具价格优势。

但有分析指出,美团布局即时零售尚面临一定挑战。尤其在3C、家电等标准化、高客单价商品领域,美团依赖第三方商家的供货与配送能力,缺乏京东式的仓储配送一体化链条。此外,美团家电领域的售后体系需要逐步搭建,安装调试服务有待提升。

广告佣金业务增长降速,屡遭监管点名

结合业绩来看,美团整体业绩仍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长势头较前几季度已有所减弱。

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美团报告期内实现营收为865.57亿元,同比增长18.1%;经调整的净利润为109.49亿元,同比增长46.2%。与上一季度相比,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均有所放缓,公司在2024年Q4的营收和经调整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0.1%、125.1%。

图片


 分业务来看,公司超7成的营收来自核心本地商业,该业务在2025年Q1实现营收为643.2亿元,同比增长17.8%,已连续两个季度增速放缓。在2024年Q3及Q4,公司该业务的营收增速分别为20.2%、18.9%。

美团的核心本地商业主要包括配送服务、佣金以及在线营销服务三部分。《眼镜财经》注意到,除了配送服务之外,公司的佣金和广告的收入增速均有所放缓。2025年Q1,公司佣金以及在线营销服务营收分别为240.5亿元、118.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0.1%、15.1%,较上一季度分别降速了3.82个百分点、2.66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外卖行业的高佣金模式一直被诟病,平台以“技术服务费”“履约服务费”“信息服务费”等名目收取商家佣金。

据了解,美团从商户收取的费用主要包括平台佣金和外卖订单履约配送服务费,其外卖实际商户佣金率在6%-8%之间。结合一季报来看,公司佣金业务收入占核心本地商业收入的比例达37%。

今年5月25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征求意见稿)》明确了重复收费、只收费不服务、转嫁应由平台自身承担的费用等多种不合理收费行为,直指外卖平台乱收费的现象。一旦监管措施落地,对美团的相关业务也会造成影响。

除佣金问题外,美团在食品安全方面也面临多地监管压力。据《第一财经》报道,近日海南、山东、江西、内蒙古、贵州等五地政府部门相继约谈美团,就其平台存在的食品安全、商户经营证照资质等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此外,在黑猫平台上,有关美团外卖的投诉量高超107万条,投诉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客服处理不当、霸王条款等问题。

图片

海外业务持续烧钱,盈利空间恐遭挤压

《眼镜财经》注意到,美团的新业务尚处于亏损中。

2025年Q1,公司包含食杂零售、共享单车和境外业务(Keeta)等在内新业务实现营收为222.3亿元,同比增长19.2%,增速较上季度有所放缓;经营亏损为22.7亿元,同比亏损虽有所收窄,但环比有所扩大。

新业务亏损主要受海外业务扩张影响。据了解,美团于去年10月在利雅得上线Keeta后,公司进一步将其扩展至沙特阿拉伯的主要城市。业务初期,Keeta在沙特推出了首笔订单享受半价、无限制的免配送费优惠以及发放优惠券等方式来抢占市场,加之中东地区人力成本高、人口密度低、配送履约难度大,进一步抬高了公司运营成本。

2025年一季报显示,公司的销售成本为541亿元,同比增长13.8%,主要是即时配送业务、食杂零售以及海外业务的相关成本上升所致。尽管新业务尚未盈利,但管理层明确将海外扩张作为未来战略重点,公司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将Keeta引入巴西,并在未来5年内投资10亿美元支持该项目,这也意味着海外业务烧钱状态仍将持续。

在出海战略持续推进的同时,美团外卖业务也将面临人力成本上升压力。公司自2025年第二季度起,将为全国范围内的全职及稳定兼职骑手缴纳社保。随着该计划的实施,公司的成本将面临上升,可能会影响外卖业务的利润表现。

此前有分析指出,美团全年累计接单天数在260天以上的稳定骑手大约82万人,考虑到外卖市场与就业群体的规模仍在持续扩大,预计美团此次社保覆盖的全职及稳定兼职骑手数量可能接近100万人,对美团2025年整体利润影响不超过20亿元。

美团CEO王兴在财报电话会议中亦提到,公司第二季度核心本地商业收入的同比增长率将较第一季度放缓,核心本地商业的经营利润同比将大幅下降。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远视互动

(0)
远视财商远视财商
上一篇 2025-06-04 下午3:29
下一篇 2025-06-06 下午3:21

相关推荐

  • 连亏之下,小崧股份五折股权激励藏猫腻,上演“消失”的临时议案

    近日,小崧股份的五折股权激励方案引起了较大的关注。在公司最新召开的股东大会上,约有三成股东对包括股权激励计划在内的三项议案提出反对。 《眼镜财经》注意到,公司此次抛出的股权激励因与高管利益深度绑定,遭到了股东田野阳光的反对。田野阳光向公司下发临时议案,并要求该临时提案提交公司股东大会进行审议表决。随后小崧股份就该事项发布了相关公告,并将高管获授股份大幅削减。但公司为了强行推进原股权激励方案,随即将该则公告删除。 随着公告的“消失”,田野阳光的临时议案也遭到“雪藏”,这导致公司股东大会的召集程序被指存在瑕疵。而田野阳光的另一重身份则是公司原实控人之子,这使其此次介入股权激励的动机变得耐人寻味。 连亏两年,被顶格激励高管薪资大涨 回顾事件,小崧股份于今年5月21日发布了《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公司拟向激励对象授予3135万股限制性股票,占公司股本总额的9.86%。本次授予价格为3.69元/股,较公告当日收盘价7.43元/股价折价近五成。 本激励计划首次授予激励对象共计94人,其中公司对董事长彭国宇、总经理卢保山、常务副总经理孟繁熙、副总经理刘辉四人均授予318万股,占公司股份总额的比例均为1%,皆达到监管所规定上限。上述四人获授股票数量合计1272万股,占本次已明确授予对象的授予总量2508万股的50.72%,占比过半。 令人不解的是,本次激励对象刘辉于今年3月28日才担任副总经理一职,激励计划公告发布时,其履职时间尚不足两个月,且此前未曾在小崧股份任职,但刘辉却被顶格激励。 《眼镜财经》注意到,其余三名激励对象在公司持续亏损的背景下,薪资却出现大幅增长。 资料显示,小崧股份主营业务为家电和工程施工两大业务,其主要产品为照明灯具、风扇、空气净化器等。公司业绩自2023年以来持续走弱,营收与净利润均呈现下滑态势。 2024年,受工程施工业务的拖累,公司营收进一步…

    2025-06-23
    9
  • 海澜之家 2025 Q1 营收超62亿,消费新活力与品牌新增长

    2025 年6月14日晚海澜集团董事长周立宸在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中的分享,深入探讨海澜之家在消费市场中的新活力与品牌增长动力,消费市场迎来新的变革与发展机遇。海澜之家作为国内知名的服装品牌,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中,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在第一季度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2025 年第一季度,海澜之家集团营业收入达到61.87亿元,实现净利润 9.36 亿元,同比增长 5.65%,显著高于营收增速。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公司在成本控制和产品结构优化方面的卓越表现。营业成本同比仅增长 0.16%,与营收增速持平,而销售费用增速低于净利润增幅,反映出公司精细化的费用管理能力。同时,毛利率维持在 46.62% 的高位,主品牌“海澜之家”系列毛利率更是提升至 49.25%,显示了产品结构优化与定价能力的增强。通过供应链整合与折扣管控,海澜之家在消费市场疲软的背景下实现了利润的弹性释放,为股东创造了稳定回报。 线上销售成为海澜之家 2025 Q1 的突出亮点,销售收入达 10.14 亿元,同比大增 19.76%,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 16.82%。公司通过“董事长直播带货”等创新营销手段,成功打通“媒体 + 电商 + 门店”链路,使线上增速保持强劲势头。在新兴平台方面,抖音等社交电商平台贡献突出,主品牌旗舰店多次登顶品类销售榜,验证了年轻化战略的有效性。线上渠道的崛起不仅对冲了线下市场的波动,更为全域流量运营奠定了坚实基础,标志着海澜之家数字化战略布局取得了显著成效。 海外市场收入在 2025 Q1 达到 3.55 亿元,同比增长 30.75%,增速领跑各业务板块。海澜之家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海外门店总数增至 101 家,覆盖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并成功入驻当地核心商圈,提升了品牌在海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同时,通过 TikTok 直播带货、本地化产品设计等本土化…

    2025-06-20
    15
  • 业绩不够,收购来凑,九阳要靠收购的新品牌上演“王者归来”?

    恐怕熟悉九阳的人都知道,曾经在家电行业以黑马姿态崛起,这几年却走到了业绩连续四年下降的境地,尤其在20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暴跌近七成的财报公开后,很多当初忠实的投资者和用户,都切身感受到了家电市场陷入了更加低迷的困境。 但不可否认的是,市场只有衰败的品牌和不受欢迎的产品,却不会有不受待见的市场,尤其是像电器这样的快消品,一款新的电器面世,用不了几年,就需要有新的款式来替代,但在此替代过程中,关键看用户对该产品是否继续认可,愿意做它忠实的使用者和品牌拥护者。而九阳这几年发展遭遇的困境,无疑使他们更加深入的思考市场和用户更多的需求,痛定思痛,开始多方面寻求新的机遇和突破,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收购! 收购到底能给一个品牌带来什么?看服装界的安踏,很多人就会明白这种快速扩张的可怕;但与之相反的,不乏盲目扩张带来的急转直下和迅速陨落。所以,“拿来主义”式的收购,就像一把利弊相当的双刃剑,用好了,高歌猛进,迅速扩大;一旦失速和过于乐观,就有可能盛极而衰,从此不堪重负。 值得庆幸的是,九阳在连续四年陷入业绩下降后,靠收购,总算重新焕发出逆转的新希望。 颓势之下催生收购 曾经靠豆浆机崛起,早在1994年就已经声名鹊起,并且在2008年顺利登陆A股,从此成为破壁机、电饭煲、空气炸锅等多个品类矩阵组合的著名小家电品牌,却陷入了一种“世人只知九阳有豆浆机,而不知其他”的尴尬。这其实也不见得是坏事,毕竟,有一款绝对的拳头产品拿得出手,并且深入人心,就已经足够成功,但要做成每一款都经典、每一个产品都大卖的品牌,显然不是每个企业都可以,九阳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市场的考验、用户的认可,但到目前为止,只有豆浆机获得了用户多年来一直不变的忠实度,其他产品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只能说明豆浆机太过深入人心,想通过其他产品来形成更有影响力的品牌矩阵,拉动更多的增长曲线,难度颇多。 尤其是在遭遇近年来“宅经济”的挑…

    2025-06-19
    24
  • 晶科能源业绩股价“双杀”,Q1巨亏近14亿,激进扩张陷资金困局

    曾跻身千亿营收阵营的晶科能源(688223.SH),正经历业绩与股价的双重暴击。6月17日,晶科能源盘中创下4.95元/股(前复权)历史新低,较2022年8月18.72元/股(前复权)的高点跌去超七成。截至6月18日午间收盘,股价报5.06元/股,涨幅0.6%,总市值较高点缩水超1300亿元。 《碳见光伏》注意到,相较于上市头两年高光时期,晶科能源2024年业绩“断崖式”下滑,公司归母净利润暴跌98.67%,营收超900亿元但盈利不足亿元。今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更是录得13.9亿元大幅亏损,同环比双双转亏。 在行业供需错配与产品跌价的冲击下,高额政府补助虽勉强支撑晶科能源2024年盈利,却难掩主营业务“造血”能力的崩塌。公司三大产品线全面承压,硅片、电池片业务陷入亏本销售困局。今年一季度销售毛利率继续走弱至-3.29%。更严峻的是,激进扩张遗留的资金压力与在建项目受阻双重困境交织,晶科能源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靠政府补助“输血”,Q1亏幅高于头部同行 早在2021年前后,晶科能源就已大举投入TOPCon技术的研发和产能建设,并在2023年重回组件出货量第一的宝座,营收突破千亿规模,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153.2%至74.4亿元。 随着行业扩产引发供需错配,晶科能源2024年营收净利双降。公司去年全年实现营收924.71亿元,同比下滑22.08%;对应归母净利润仅9892.76万元,同比暴跌98.67%。 《碳见光伏》注意到,非经常性损益中,高达24.77亿元的政府补助成为晶科能源2024年维持盈利的关键支撑,暴露出其主营业务“造血”能力的弱化。而反映公司实际经营能力的扣非后净利润亏损达9.32亿元,同比下滑113.5%,也是晶科能源自2022年回A以来首度出现实质性亏损。 事实上,政府补贴为晶科能源贡献了相当一部分利润。2022年及2023年,晶科能源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分…

    2025-06-18
    28
  • 海尔智家:海外市场增长显疲态,高端化“成色不足”

    2024年,海尔智家(600690.SH)延续了营收与利润双增长的态势,但收入增速放缓的迹象已不容忽视。同时,居高不下的销售费用率影响了公司的盈利空间,使其净利率表现明显逊于同行企业。 冰箱和洗衣机作为公司长期优势品类,其增速下滑且突破空间有限。在国内家电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公司通过高端化战略寻求突围,但高端品牌在影响力和用户口碑上的表现并不稳固,暴露出其护城河尚未筑牢。 《眼镜财经》还注意到,北美市场收入下滑,欧洲市场增速大幅回落,使公司的海外市场增速持续放缓。随着公司管理层完成新一轮换届,其能否带领海尔智家走出突破当前的增长瓶颈,仍需进一步观察。 净利率表现逊色,核心产品表现疲软 据2024年年报显示,海尔智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859.81亿元,同比增长4.29%;归母净利润为187.41亿元,同比增长12.92%,业绩保持稳定增长。 从利润端来看,公司去年净利润虽同比增长,但对比同行来看,其盈利能力表现相对逊色。2024年,海尔智家净利率为6.55%,低于美的集团的9.42%和格力电器的16.94%,在白电三巨头中持续垫底。 这一差距主要与公司的销售费用率过高有关。2024年,海尔智家销售费用达335.86亿元,销售费用率为11.7%,高于美的集团的9.47%和格力电器的5.13%,高企的销售费用率侵蚀了公司的利润空间。 从业务结构看,海尔智家收入来源涵盖冰箱、洗衣机、空调、厨卫电器等多个品类,其中冰洗两类产品占比较高,合计为公司贡献了超五成的收入。 在冰洗领域,海尔品牌长期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其冰箱和洗衣机零售量在全球大家电品牌中已连续多年稳居行业首位。保持优势的同时,也意味着公司在冰洗领域的突破空间十分有限。 尤其是行业整体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公司冰洗产品的增长动力明显减弱。2024年,公司冰洗两类产品对应的收入分别为832.41亿元、630.2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

    2025-06-18
    28
  • 京东七鲜连续三年赚钱背后:一场要搅乱零售江湖的新玩法?

    这几年的零售市场就像坐过山车,昨天还火遍大街小巷的社区团购,今天可能就撤了摊子。尤其在生鲜这片江湖里,多少巨头砸钱搞促销,结果消费者买完单就转身走了——毕竟谁也不想总为“性价比一般”的东西掏腰包。你看现在那些曾经喊着要颠覆生鲜的头部品牌,要么灰溜溜退出赛道,要么还在处心积虑琢磨新套路,活像一群在迷宫里找出口的人。 可偏偏就在这时候,一个我们平时可能不太挂在嘴边的名字突然冒了尖——京东七鲜。这事儿说起来有点意思:那些早早入场的巨头们忙前忙后,最后却成了“起大早赶晚集”的配角,反倒是这个看似低调的选手,闷声不响连续三年赚了钱,现在还放出话来要“颠覆零售”。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京东甩出“王炸”:这次要卷供应链的底裤 说起京东,大部分人第一反应就是“网上买东西超快”。但你不一定知道,这个看似只会卖货的平台,早就偷偷在供应链和物流上砸了血本。就像搭积木一样,它一点点搭起了从产地到你家门口的高速通道——从源头直采到冷链仓储,再到最后一公里配送,每个环节都被打磨得像精密仪器。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硬生生把电商的“内卷”程度提到了新高度,生鲜这块自然也没落下。 不过说实话,京东早前在生鲜赛道的表现也是有点意外。旗下的叮咚买菜死磕品质没错,但价格却让不少人皱起了眉头——毕竟过日子嘛,谁都想花小钱买好货。好在京东总算想明白了:消费者要的不是“高冷”的品质,而是“接地气”的性价比。于是乎,最近它在京津地区一口气建了18个仓库,放出大招:既要让东西比别家好,还要把价格压到行业最低! 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京东直接把供应链效率来了个大改造:以前大家觉得“价格和品质只能二选一”,现在它偏要打破这个规矩。过去的周转可能要经过批发商、零售商好几道手,价格自然水涨船高;但现在京东直接跳过中间商赚差价,价格能砍掉20%。这种“既要又要”的打法,简直是在重写零售行业的规则书。 海鲜卖得比菜市场还便宜?这波操作…

    2025-06-16
    35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2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