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绿能重回“榜一”难 一季度盈转亏 还有200亿存货面临减值风险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披露,多晶硅和单晶硅片价格近期延续跌幅。隆基绿能因光伏组件、硅片价格下降等因素,一季度亏损23.5亿元,成为四大组件厂中净亏损最多企业。其存货规模高达226.1亿,面临减值风险。同时,光伏行业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跌,组件价格缺乏反弹机会。此外,隆基绿能在技术路线上选择了BC电池技术,押注HPBC产品,但面临成本高、量产难度大等问题。其股价已较巅峰时期跌超8成。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下称“硅业分会”)5月15日和5月16日披露数据,过去一周,多晶硅价格和单晶硅片的价格均延续跌幅。《眼镜财经》观察到,价格下行对企业利润的挤压和对产业的洗牌效应,已反映在今年一季度各企业的业绩端。

“光伏茅”隆基绿能(601012)由于光伏组件、硅片价格下降,联营企业投资收益下降,存货等资产减值增加,今年一季度亏损23.5亿元,成为晶科能源(688223.SH)、晶澳科技(002459.SZ)、天合光能(688599.SH)等四大组件厂中净亏损最多的企业。

隆基绿能方面表示,总体经营业绩受到了光伏价格快速下行和部分产线迭代升级带来的减值影响。数据显示,2023年,公司资产减值损失70.25亿元。今年一季度,该项损失达28.14亿元。因此,隆基绿能出现了罕见的一季度亏损。

隆基绿能重回“榜一”难 一季度盈转亏 还有200亿存货面临减值风险

《眼镜财经》注意到,截至一季度末,隆基绿能的存货规模依然高达226.1亿。连日来,光伏行业上游原材料价格跌势不减,光伏组件价格缺乏反弹契机。《眼镜财经》从业内人士获悉,若上游持续超跌,终端组件或面临减值风险。

此外,高溢价地区关税政策出现变动。中国光伏市场缺乏利好面,光伏组件环节的市场心态蔓延恐慌。二级市场上,截至5月31日收盘,公司股价报收18.59元,相比巅峰时期最高价125.68元,已经跌超8成。

产业链价格下滑,业绩承压

日前,隆基绿能2023年年报以及2024年一季度财报出炉。

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公司实现总营收1294.98亿元,同比微增0.39%;实现归母净利润107.51亿元,同比减少27.41%。在去年业绩下滑之后,今年一季度公司同比由盈转亏,净亏损高达23.5亿元

对于2023年的业绩表现,公司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光伏行业在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供给阶段性过剩的问题,导致光伏产业链价格在2023年出现大幅下降,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给光伏企业经营带来很大的挑战。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分别达到143万吨、622GW、545GW、499GW,同比增幅分别为66.9%、67.5%、64.9%、69.3%。但据了解,产业链供需比却由2023年6月的1.02:1转变至年末的2:1。

供求失衡压力之下,光伏全产业链价格持续下探。InfoLinkConsulting数据显示,2023年末高纯晶硅、硅片、电池、组件平均售价较2023年初分别下降80%、58%、60%、45%。尤其是去年四季度以来,硅片、电池、组件价格更是触及历史新低,组件价格甚至跌破每瓦1元。

隆基绿能重回“榜一”难 一季度盈转亏 还有200亿存货面临减值风险

与此同时,P型向N型技术升级迭代的速度令行业更为措手不及。根据机构预计,2023年P型与N型的市占率分别为70%和27%,但2024年,N型技术市占率将达到79%,P型市占率将断崖下跌至20%。

往日的出货主力P型产能贬值迅猛,光伏企业不得不对主要涉及P型产能的相关资产计提减值。报告期内,隆基绿能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合计高达70.25亿元,同比增加238.39%。其中,计提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约16亿元。计提存货减值损失高达51.71亿元,占比超过70%。

存货居高不下,面临减值风险

《眼镜财经》注意到,进入一季度以来,光伏行业迎来传统淡季,产业链价格继续探底。受供需失衡和价格低迷双重影响,光伏行业一季度整体盈利能力同比大幅下滑,光伏企业一季度普遍承压。

一季度财报显示,隆基绿能实现营收176.73亿元,同比下滑37.59%;净亏损约为23.50亿元,同比降低164.61%。

同样的,由于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品价格持续下行,隆基绿能整体毛利率明显下滑,一季度计提存货资产减值准备26.49亿元,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5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一季度末,隆基绿能的存货规模高达226.1亿。连日来,光伏行业上游原材料价格跌势不减,光伏组件价格缺乏反弹契机。业内人士表示,若上游持续超跌,终端组件或面临减值风险。

除了净利润增速出现明显下降,《眼镜财经》还注意到,隆基绿能的现金流也出现明显不利变化。2023年,隆基绿能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81.17亿元,同比大减-66.69%。

隆基绿能营收微增净利润大幅下滑,但是其主要竞争对手业绩表现不俗。2024年一季度,晶科能源同期录得营收230.84亿元。净利润方面,晶科能源实现了净利润11.76亿。两项财务指标均优于隆基绿能。此消彼长之下,光伏行业“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濒临瓦解。

从出货量看,隆基绿能的行业地位已经失守。晶科能源2023年组件销量为78.5GW,同比大增77.1%;而隆基绿能同期全部产品也仅有72.77GW,销量更是仅有66.44GW。

晶科能源重回全球光伏组件第一,隆基绿能龙头地位岌岌可危,市场上因此有声音质疑隆基选错了技术路线。

随着光伏技术的快速迭代,在新一轮N型高效电池技术的选择中,隆基绿能“抛弃“主流TOPCon技术,将重心放在BC电池技术上。BC电池为背接触电池,技术尚处于成长期阶段,市占率、整体营收规模落后于TOPCon,隆基绿能的市场地位也因此受到威胁。

对于BC技术,隆基绿能认为,在N型电池技术中,BC电池的理论转换效率更高近日,隆基绿能发布第二代HPBC产品,转换效率高达24.43%,预计今年下半年量产。发布会现场,隆基绿能向世界公布了其研发团队刚刚创造的BC技术效率新纪录,其自主研发的背接触晶硅异质结太阳电池(HBC)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7.30%。

据了解,BC电池的理论极限效率为29.1%,TOPCon电池为28.7%,仅高出0.4个百分点。在转换效率稍稍领先之外,BC电池成本高、生产工序多、与当前P型生产线不兼容以及量产难度高等硬伤不可忽视。

隆基绿能重回“榜一”难 一季度盈转亏 还有200亿存货面临减值风险

对于BC电池降本,隆基绿能给出了时间表。据其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司预计在2024年底或2025年年初公司的BC类产品成本将会低于PERC产品。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隆基绿能把未来重回组件王座的“赌注”,押在HPBC上。但想重回巅峰,且与TOPCon厂商拉开差距,不仅要在光电转换效率、生产成本上取得优势,还要研发出具备效率优势的集中式场景产品,且大规模扩产要先于下一代技术落地。

遭遇成长性难题,隆基绿能在二级市场上也风光不再。截至5月31日收盘,报收18.59元,相比巅峰时期最高价125.68元,已经跌超8成。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远视互动

(0)
远视财商远视财商
上一篇 2024-05-29
下一篇 2024-06-04

相关推荐

  • 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厂干到“饮料一哥”,东鹏特饮这不是爽剧?

    “困了,累了,喝红牛”和“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这究竟有什么不一样?两者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在东鹏特饮还只是一家饮料代工厂的时候,红牛的广告早已家喻户晓,而且当仁不让的位居能量饮料龙头的位置。只不过,那时候的红牛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享誉世界的一句广告词,会被一家“山寨”公司拿去成了“翻版”的抄袭经典,而这家公司居然靠这句看似山寨的广告词,一路从濒临破产干到“饮料一哥”,连续4年坐稳功能饮料销冠的位置。 从濒临破产逆袭为国内能量饮料行业龙头,全国活跃门店终端门店超360万家,地级市覆盖率达100%,市值更是从刚上市时候的280亿飙升到2024年的1179亿,确定这不是爽剧才有的剧情?还是哪个造富神话又在扯虎皮、做大旗? 然而,东鹏特饮用一系列的事实和数据告诉你,这不是在吹牛,而是实打实拼下的江山,从一家代工厂到千亿商业版图的饮料界巨头,前后两个10年,第一个10年叫做品牌崛起;第二个10年叫做资本助力下的全球化野心昭然若揭。 第一个10年,崛起! 在东鹏特饮还不叫东鹏特饮的时候,它的前身其实是深圳一家豆奶饮料厂。也就是1997年,香港回归那一年,该厂因为产品滞销陷入困境,而在6年后的2003年,当时担任销售总经理的林木勤拉了一帮想干大事的员工,直接买下了这个濒临倒闭的小工厂,正式开启了私有化,并从豆奶转型到功能饮料赛道。 那时候的饮料行业可能没有那么“内卷”,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毫无名气不说,还没有拿得出手的产品,想要在红牛一统天下的功能饮料行业出头,可谓难比登天。工厂上下为了打开销量、打响自己产品的名声,可谓绞尽脑汁,而销售团队为了销量,一次次低声下气的向经销商、零售商不遗余力的推销,但收效甚微。 如果这样下去,那可能就没东鹏特饮什么事了,这个后来大红大紫的饮料品牌不是猝死,就是胎死腹中,根本没有出头之日。只不过,凡事皆有它的逻辑,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时间到了20…

    2025-03-21
    21
  • 拿下“宁波第一高价股”,净利润翻27倍,震裕科技开启狂飙模式

    都知道AI和人工智能催生的各种经济形态起飞,DeepSeek随之带来的第二波颠覆性变革,新一轮的产业结构有可能继续重组。当我们的认知还停留在曾经的疫苗、核酸企业业绩翻百倍、股价飙升的记忆里,殊不知,科技掀起的滔天巨浪,也有可能塑造新的商业神话,刷新比以往更高的财富纪录。 就在前不久的股市,A股市场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异常火爆,宁波的上市公司震裕科技因为股价一度飙升至152.22元股,报收149.20元股,创下2022年以来的股价新高,该公司因此成为宁波第一高股价的上市企业。算上2025年以来高达113.17%的涨幅,震裕科技当前市值为178亿元,虽然市值规模看上去不算很高,但这家精密零部件制造领域的“隐形冠军”,在人形机器人浪潮席卷之下,因为过早的布局新能源汽车的电机铁芯、锂电池精密结构等业务,成为锂电头部企业重要供应链一环的同时,用骄人的业绩获得市场和资本界的高度认可。 除了股价新高,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50.15亿元,同比增长17.3%;但让人看了都感到匪夷所思的,则是它全年预计实现净利润2.8亿元,同比大增554.68%,扣非净利润更是有望同比猛增2742.56%,高增长态势一览无余。 明明2023年上半年的利润不过500万,2024年上半年的净利润也是1.2亿-1.5亿,何以一年下来,扣非净利润就直接翻了近30倍,震裕科技只怕真的要开启狂飙模式了。 别人还在市场上苦苦挣扎,眼巴巴看着A股身不由己的曲线图,震裕科技却在人形机器人的大潮中“躺赚”得笑醒,或许其中另有玄机! 核心业务带来的高增长 但从其主要业务看,电机铁芯、模具和动力锂电池精密结构件同属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仅此一项技术优势,就足够积累一干国内新能源造车势力的优质客户,在这个目前最大的市场中受益,获得业绩上的可观增效。 然而,新能源汽车产业仅仅是一个重要的业务板块,并不是其唯一的收入来源,顶多也只是左右其财务表…

    2025-03-19
    28
  • 凭借智能控制器股价暴涨25倍,拓邦股份的业绩真的那么好?

    2年前因为股价大涨饱受质疑,如今的股价更是在18年间累计上涨2576.36%,无论放在哪个领域,这都是相当炸裂的存在。可如果它的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并不高,业绩也不算突出,即使有一段时间的股价暴涨,这样的企业是否值得看好? 这就是在电机领域因为长期聚焦直流无刷电机、步进杯电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等先进电机产品而名声大噪的拓邦股份,虽然它的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动工具、自动化设备、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领域,但业绩一直不如预期,目前估值也不高,PE才30.49倍,处于历史分位的48.6%,即便头顶智能控制器龙头的光环,拓邦股份依然具有不小的拓展空间,和市场期望的样子还有差距。 一只千亿大牛股的成长需要有足够亮眼的业绩做底气,拓邦股份2024年营收刚刚破百亿,净利润也不足10亿,增速算不上很快,股价暴涨的背后,有更深层的原因需要反思。 股民狂欢,但业绩值得考量 自上市以来时至今日,拓邦股份股价累计增长了2576.36%,18年间涨幅超过25倍的纪录,在任何领域都是值得高看一眼的“史诗”级现象。这家国内智能控制器领域的领军企业,在2024年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完成105.42亿元的“创举”,同比增长17.23%;归母净利润6.7亿元,同比增长30%,虽然说不上惊艳和迅猛,但稳健有余。 可是,在整体上涨的同时,四季度营收28.4亿元,同比增长8%;归母净利润1.18亿元,同比下降15%,突然的失速多少让人倍感意外。原本不算出色的业绩增长,已经让人诟病,而第四季度营收同比增长8%,相较前三季度21%的增速,无疑让人有了“营收放缓”的感觉。更让人难以接受的事,营收增长放缓的同时,归母净利润下降15%,公司三大板块的家电、工具和新能源业务只能说不可同日耳语,除了新能源业务同比增长60%还算不错,其他两个板块就差强人意。 尽管整年业绩增长稳定,但一季度最低点、二季度改善,三季度继续增长、四季度…

    2025-03-18
    32
  • 良品铺子的降价之殇:业绩现上市首亏,股东加速“撤离”

    良品铺子不仅面临老牌对手竞争,还需应对新崛起的追兵。如何在“质价比”中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是良品铺子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市场竞争与消费降级的双重压力下,曾以“高端零食第一股”上市的良品铺子(603719.SH)主动放低姿态加入价格战。只不过,希望通过价格调整策略使产品更亲民,更具市场竞争力的良品铺子,未能打一个漂亮的业绩翻身仗,甚至还将业绩进一步拖入泥潭中。 从良品铺子发布的2024年业绩预告来看,其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将出现亏损,这也是公司上市后的首次年报报亏。 《眼镜财经》注意到,当业绩支撑不足,股东频繁的减持也给良品铺子贴上资本“弃儿”的标签。在降价销售加剧业绩滑坡、线上线下渠道双失利的重击下,围绕良品铺子的挑战正在加剧。 年报将现上市首亏 根据良品铺子的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亏损2500万元4000万元,扣非后净利润亏损5000万元至7000万元。 资料显示,良品铺子创立于2006年,2020年2月在A股挂牌上市,旗下包括肉类零食、海味零食、素食山珍、话梅果脯、红枣果干、坚果、炒货、饮料饮品、糖巧、罐头果冻、花茶冲调、烘焙糕点、饼干膨化、方便速食、礼品礼盒、儿童零食等产品线。 《眼镜财经》注意到,定位高端零食的良品铺子,上市的前几年确实吃到了红利。2022年,良品铺子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创下94.4亿元、3.36亿元的高点。 然而,新消费浪潮下,零食业态的迭代时间在缩短;近一两年,主打性价比的零食量贩店模式迅速崛起,猛烈冲击着良品铺子。 2023年底,良品铺子启动了公司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降价行动,涉及300余款产品,平均降价幅度达到22%,最高降幅甚至达到了45%。 产品降价意味着经营战略转向追求“性价比”,良品铺子此举意在通过营收的大幅提升对冲掉毛利率的下滑。 只不过,摘下“高端定位”帽子的良品铺子,没有“力挽狂澜”,反而伤了…

    2025-03-18
    30
  • 前后多次IPO未果,执着于上市的八马茶业究竟为哪般?

    有可能是最近看到茶饮品牌代表企业——蜜月冰城成功登录港股,多年来一直执着于上市的八马茶业近期又成了业界热议的对象,原因是这家规模最大的零售茶企得到了6900万元的投资,有望在冲击港股IPO的进程中再添动力。 联系到八马茶业在2013年-2022年的10年间,前后三次冲击A股IPO均告失败,时隔2年后转向港股再求上市,一边是传统基因和资本诉求在助推,一边是高端化与大众化、规模扩张与盈利质量的拷问,从A股到港股,八马在承受行业竞争压力的同时,同样面临家族企业扩张的紧迫,随着财务数据增长,茶行业集中度低等原因,渴求资金支持扩张的八马还得直面业绩增速放缓、高额广告投入和研发费用低,以及虚假宣传等问题。 前有澜沧古茶在成功摘得港股“茶叶第一股”后,上市首日股价破发,而后盈利下滑、存货高企,连CEO也在不堪重负后选择“跑路”,可见上市不一定就是灵丹妙药。八马至今仍执着于上市,背后的“玄机”也是耐人寻味,但总结起来,恐怕原因就一个:募资! 上市,八马究竟有没有准备好? 10年间3次在冲击A股IPO的路上折戟沉沙,让八马认识到想要过A股的证监会可能不是那么轻松,即便是中国最大的茶叶连锁品牌,加盟门店超过3500家。但也就是这看似规模很大的数据下,折射出八马过度依赖加盟模式,其中的加盟店占比超过92%,该模式虽然加速了市场覆盖,但加盟商销售的毛利率仅有46%,远低于直营渠道的78.2%;更为直观的是,八马原本计划通过不断加盟扩大的规模,来凸出自己在业界的领先地位,但传统茶企非标准化、地域性强等问题难以实现规模化,八马试图通过上市来提升品牌溢价,巩固“高端茶业领导者”形象,并借助资本力量突破区域性限制,实现跨品类和跨区域整合,可惜过度依赖营销、品控与虚假宣传等问题,还有加盟管理松散,过度扩张导致门店收入下滑、质量事故频发等短板凸显。 上市融资或有助于公司改善品控体系,加强直营布局,提升盈利质量…

    2025-03-17
    30
  • 连续49个季度保持盈利,唯品会依然“隐忧重重”!

    “品牌特卖,就是超值”!只要听到这句广告词,相信大家就会耳熟能详的想到唯品会的名字。一年植入20部影视剧和综艺的唯品会,好像和其他电商平台一样让人熟悉,可真正到了该下手的时候,这个专搞特卖的平台似乎又显得那么小众,好像并不如淘宝、京东、拼多多这样的平台有广泛的针对性兼容。 于是,广告做得很成功的唯品会,似乎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口号喊得很是响亮,粉丝貌似也不少,可就是真正成交的数据不是那么亮眼。SVIP用户虽然贡献巨大,但整体用户数量却在下降,依赖少数高价值用户可能存在不小的风险。尤其是数据上的SVIP用户增长,整体活跃用户却在不断缩水,而且平台吸引力有限,无法扩大用户基础,退货率上升和履约成本也在增加,因此导致成本面临压力,进而影响到利润率。 近日,唯品会发布了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报告,实现营收1084亿元,同比下滑4%;全年GMV达到2093亿元,同比增长0.6%。这份财报也说明唯品会第49个季度连续保持盈利,但营收增速放缓,甚至下滑,用户增长停滞和下降的趋势,也非常明显。尤其在剧烈的电商竞争中,营收、净利润、毛利润等多项财务数据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业绩承压明显,隐忧重重。 隐忧一:普通用户流失,规模缩小 唯品会与其他电商平台最大的区别,无疑在于“品牌特卖”。许多大牌或者名牌产品,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享受到实打实的折扣,并且保证是正品。这种标签鲜明的特色,也是它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依靠特卖,唯品会与其他的销售渠道形成差异化,也构建出一套自己独特的运营模式。 一些老客户可能知道,通过帮助品牌商处理尾货降低库存,不仅和品牌商合作的十分愉快,用户也能切实享受到低价的实惠,也愿意在自己的社交圈于分享和传播。 然而,2024年四季度活跃用户同比减少了约280万人,下降5.8%;全年的活跃用户8470万也比上一年的8740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流失问题突出;其中的SVIP用户(…

    2025-03-14
    38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58 − =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