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士康的发展,或许可以分为两个重要阶段,一个改名字之前的“代工之王”;另外一个则是2015年改名字之后的工业富联,这个时期有了新的定义和方向,并且在2018年的A股上市,取而代之的不再是人人耳熟能详的“代工”富士康,而是冠以全球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商。
所以,一个公司的发展好坏,或许改名字只是一种对外形象的宣称,真正从根本上改变的,还是上层管理决策者的战略制定和清晰的规划。只不过,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富士康居然靠改名实现了飞跃式发展,这其实就是告诉其他企业:名字无所谓,从根本上转型,才是新开始。

当很多人还停留在代工企业5%-15%的低毛利认知里,工业富联却用平均每天就能赚6000万的狂飙式激进,颠覆了人们对代工企业的固有印象。用2024年创下历史新高的表现,一改往年颓势,净利润也达到了232亿元。
从当年的血汗工厂到如今稳坐代工一哥,工业富联改变的不止是名字和企业形象,或许是整个世界对代工行业的认知。

如何做到日赚6000万?
多年前的富士康,可能大家对它的印象无非就是: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台湾在大陆的“血汗工厂”,它的代工业务几乎无所不包,涉足领域也非常广泛。更为让人骇人听闻的,无疑就是那些年屡见不鲜的“跳楼事件”。也正是诸多标签紧紧贴在这家企业身上,让不少人对它有难以扭转的偏见和认知。
可是,当人们的固有印象还停留在靠代工来赚工人们血汗钱的时候,作为富士康的高层,早已意识到互联网即将进入智能化时代,包括所有的业务,可能都会涉及到以未来AI为主流的新工业服务,这也是我们所说的“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

敏锐捕捉到未来风向的富士康与时俱进,及时调整策略,加速了整个体系面向未来、拥抱智能化的转型。当然,在此期间,航母难掉头的富士康也处于降低成本、减少耗损的考虑,先后在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建厂,但似乎效果并不好,于是在结束3年疫情后,再次把战略要地转移到中国,于是才有了日后的业绩狂飙、利润暴涨。
2024年,工业富联营收突破6000亿大关,净利润达到232亿,这一历史新高的纪录也直接让其日赚6000万的说法得到印证。
但这个迅猛的增长势头并不是昙花一现,而是高光的开始,无论是万024年的业绩、净利润新高,包括2025年一季度的继续暴走,在这些亮眼的数据背后,是AI服务器业务的强劲增长,也是成长为世界级企业的底气所在。

谁说富士康只会“代工”,人家更会赚钱
一个企业能长期位于巨头行列,并且从未有任何衰败的迹象,首先需要具备足够深厚强大的的实力;其次,还得有一直稳定的客户群体,这也是我们说的需要“持续超越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再次,不断的创新和产品品质优化升级,并且具有前瞻性的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最后一条无疑最重要,那就是要看清时代发展的方向,及时调整策略,上下一心,既有敏锐的战略眼光,还得有较高的执行力。
否则,这四条缺少一个,都可能陷入各种焦虑和困境中。工业富联以往的业务基本聚焦实体快消品,尤其电子数码产品居多,所以其中的毛利确实不高,但好在“走量”,通过大规模的庞大矩阵,积少成多,也能聚集起一个客观的财富数据。但这济南智能化时代就像山洪海啸,席卷一切、颠覆传统,并且有排山倒海、摧毁一切的气势,早嗅到商机的已经领跑行业,后知后觉的还困在变或不变的踌躇中。

善于洞察商机、精于捕捉风口的工业富联当然是属于领跑的那一档,早在2015年的改名字、后来的A股上市,都可以看出它们在拥抱新时代、窥视未来的高警觉性,2020年-2023年4年间的云计算业务开始发力,公司在这个板块的营收维持在2000亿左右,占据了总营收的40%,但其实尚处于初始阶段,也并未出现那种大幅度增长态势。
直到2024年,新的业务在总营收的比例超过50%,AI服务器的营收高达1300亿,同比增幅高达150%。更让人猝不及防的是,2025年一季度大有延续2024年高歌猛进的势头,这家曾经被贴上只会代工的“血汗工厂”,硬是紧紧抓住了时代的浪口风尖,用它最擅长的方式,重新攀登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工业富联业绩新高、净利润暴涨,包括这些年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无疑都在告诉世界:将代工做到极致,不仅是专业,也是企业新高和不断突破的最有效途径。中国的每一个行业、每一家企业,不正是为了这个目标而一直努力不懈吗?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远视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