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扬联众原实控人被立案处罚后退场,长沙国资接盘后,公司股价走势如“过山车”

华扬联众(603825.SH)易主正在进行时。2月11日晚间,华扬联众宣布,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完成换届选举。本次换届选举完成后公司控股股东由苏同变更为湘江集团,实际控制人由苏同变更为长沙市国资委。19日晚,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已换发的《营业执照》,杨家庆为法定代表人,其目前现任湘江集团总法律顾问兼法务风控中心总经理。

《眼镜财经》注意到,在一个月之前,华扬联众刚宣布公司前实控人苏同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决定立案调查。

华扬联众原实控人被立案处罚后退场,长沙国资接盘后,公司股价走势如“过山车”

公司此番控制权变动,离不开业绩的影响。成立于1994年的华扬联众,是国内知名的互联网综合营销服务商,曾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传播代理服务独家供应商。然而2022年公司业绩大变脸,不仅营收大幅下滑,更遭遇上市以来首次亏损。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继续亏损。

资金链承压下,前实控人苏同及其一致行动人近几年频繁质押股份对外借贷。在高比例质押风险下,其所持股份数次遭到司法拍卖。而长沙国资也正是因此得以进入公司,逐步完成易主。值得一提的是,在长沙国资进入后的短短几天里,华扬联众的股价犹如“过山车”般,震荡较大。

业绩持续亏损资金链明显承压

《眼镜财经》注意到,近几年,公司业绩持续承压,亏损严重。

公开资料显示,华扬联众是整合全渠道营销的全域营销公司,2017年上市,旗下整合了新营销服务、新IP、新技术、新零售四大优势业务板块。2021年,是华扬联众业绩最好的一年,实现营收132.1亿元,净利润2.29亿元。但从2022年起,公司业绩开始走下坡路。

具体来看,2022年—2023年,华扬联众分别实现营收85.04亿元、5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5.64%、35.33%。对于营收下滑,公司将主要原因归结为受经济环境影响,大客户预算缩减。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营收规模逐年锐减,华扬联众的成本费用却并未同步减少。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其销售费用率分别为7.78%、9.19%、14.95%,管理费用率分别为2.10% 、2.46%、4.12%,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多种因素叠加下,2022年—2023年,华扬联众分别亏损6.465亿元、6.889亿元。而华扬联众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24年的净利润为-4.1亿至-6.1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4.3亿至-6.3亿元。至此,华扬联众将连续三年净利润亏损,累计亏损金额将超过17.45亿元。

亏损之下,华扬联众资金链大幅承压。财报显示,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其持有货币资金2.85亿元,短期借款5.73亿元,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1885万元,短期偿债压力依然较大。

此外,公司应收账款规模持续居于高位,导致坏账增多。2022年和2023年信用减值损失高达2.567亿元、3.759亿元。

为解决公司运营资金紧张,近几年华扬联众实控人苏同及其一致行动人频繁借贷,并以所持上市公司股份作为质押,质押比例一度高达93%。

长沙国资逐步进入公司

而华扬联众卖身湖南国资也早有端倪。由于股价持续下跌,华扬联众实控人苏同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已多次被司法拍卖。

2024年,华扬联众原控股股东苏同及其一致行动人姜香蕊、华扬企管持有的5888.1万股被拍卖。湘江集团以4.68亿元的价格竞买4400万股(占比17.37%)成功,每股约10.64元。剩余的1488.1万股在今年1月拍卖,湖南省财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财信资产)竞拍成功其中的1241.35万股(占比4.9%),成交价1.63亿元,每股约13.12元,另246.75万股流拍。

根据公开信息,湘江集团由长沙市国资委和湖南省国有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分别持股90%、10%。

而财信资产与湘江集团是关联方。湖南财信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间接持有湘江集团10%股权,间接持有财信资产100%股权。湖南财信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则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00%控制。

至此,湖南地方国资已合计持有华扬联众5641.35万股,占比22.27%。而此时的苏同在两轮拍卖后,连同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22.67%股权,略高于地方国资。

华扬联众原实控人被立案处罚后退场,长沙国资接盘后,公司股价走势如“过山车”

此后,长沙国资开始介入董事会。

2月12日,华扬联众董事会完成换届,第六届董事会非独立董事张利刚(董事长)、杨家庆、彭红历均由湘江集团提名,占了4名非独立董事中的3席,另外一名非独立董事冯康洁由股东苏同提名。董事会换届后,公司控股股东由苏同变更为湘江集团,实际控制人变更为长沙国资委。

与此同时,在另一边,监管部门对于原实控人苏同的处罚也在近期落地。2022年11月,因涉嫌操纵证券市场等,中国证监会对苏同及华扬联众前副总经理杨宁立案。《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对苏同、杨宁操纵“华扬联众”股票的行为,证监会决定对二人共处以800万元罚款,证监会还对苏同、杨宁分别采取十年市场禁入措施,上个月,原实控人苏同已辞去华扬联众董事兼总经理,不在华扬联众担任任何职务。彻底退出了管理层。

易主后股价经历过山车

湘江集团官方网站显示,湘江集团于2016年6月挂牌成立,是涵盖片区开发、城市运营、金融服务、产业投资的市属投资类国有企业,是湖南湘江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片区开发、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生态环境开发和治理、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公司注册资本360亿元人民币,现有9个中心,14家全资一级子公司,2家控股一级子公司。

天眼查大数据显示,湘江集团共对外投资了23家企业,参与招投标项目984次。截至目前,公司资产总额超千亿元。2022年,湘江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09.55亿元,利润总额8.16亿元,2022年度资产总额1059.07亿元,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102.01%。湘江集团力争完成“2232”发展战略目标,即2000亿资产、200亿营收、30亿利润、2个上市公司。

华扬联众原实控人被立案处罚后退场,长沙国资接盘后,公司股价走势如“过山车”

受到消息刺激,2月13日、14日、15日华扬联众股价直接三个“一字板”,股价最高点来到18.6元,湘江集团和财信资产已出现浮盈。2月18日,公司画风突变,主力资金一下子净卖出1.50亿元。18日—20日,华扬联众股价已累计下滑19.13%,起伏犹如过山车。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远视互动

(0)
远视财商远视财商
上一篇 2025-02-19 下午4:03
下一篇 2025-02-25 下午1:16

相关推荐

  • 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厂干到“饮料一哥”,东鹏特饮这不是爽剧?

    “困了,累了,喝红牛”和“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这究竟有什么不一样?两者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在东鹏特饮还只是一家饮料代工厂的时候,红牛的广告早已家喻户晓,而且当仁不让的位居能量饮料龙头的位置。只不过,那时候的红牛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享誉世界的一句广告词,会被一家“山寨”公司拿去成了“翻版”的抄袭经典,而这家公司居然靠这句看似山寨的广告词,一路从濒临破产干到“饮料一哥”,连续4年坐稳功能饮料销冠的位置。 从濒临破产逆袭为国内能量饮料行业龙头,全国活跃门店终端门店超360万家,地级市覆盖率达100%,市值更是从刚上市时候的280亿飙升到2024年的1179亿,确定这不是爽剧才有的剧情?还是哪个造富神话又在扯虎皮、做大旗? 然而,东鹏特饮用一系列的事实和数据告诉你,这不是在吹牛,而是实打实拼下的江山,从一家代工厂到千亿商业版图的饮料界巨头,前后两个10年,第一个10年叫做品牌崛起;第二个10年叫做资本助力下的全球化野心昭然若揭。 第一个10年,崛起! 在东鹏特饮还不叫东鹏特饮的时候,它的前身其实是深圳一家豆奶饮料厂。也就是1997年,香港回归那一年,该厂因为产品滞销陷入困境,而在6年后的2003年,当时担任销售总经理的林木勤拉了一帮想干大事的员工,直接买下了这个濒临倒闭的小工厂,正式开启了私有化,并从豆奶转型到功能饮料赛道。 那时候的饮料行业可能没有那么“内卷”,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毫无名气不说,还没有拿得出手的产品,想要在红牛一统天下的功能饮料行业出头,可谓难比登天。工厂上下为了打开销量、打响自己产品的名声,可谓绞尽脑汁,而销售团队为了销量,一次次低声下气的向经销商、零售商不遗余力的推销,但收效甚微。 如果这样下去,那可能就没东鹏特饮什么事了,这个后来大红大紫的饮料品牌不是猝死,就是胎死腹中,根本没有出头之日。只不过,凡事皆有它的逻辑,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时间到了20…

    2025-03-21
    4
  • 拿下“宁波第一高价股”,净利润翻27倍,震裕科技开启狂飙模式

    都知道AI和人工智能催生的各种经济形态起飞,DeepSeek随之带来的第二波颠覆性变革,新一轮的产业结构有可能继续重组。当我们的认知还停留在曾经的疫苗、核酸企业业绩翻百倍、股价飙升的记忆里,殊不知,科技掀起的滔天巨浪,也有可能塑造新的商业神话,刷新比以往更高的财富纪录。 就在前不久的股市,A股市场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异常火爆,宁波的上市公司震裕科技因为股价一度飙升至152.22元股,报收149.20元股,创下2022年以来的股价新高,该公司因此成为宁波第一高股价的上市企业。算上2025年以来高达113.17%的涨幅,震裕科技当前市值为178亿元,虽然市值规模看上去不算很高,但这家精密零部件制造领域的“隐形冠军”,在人形机器人浪潮席卷之下,因为过早的布局新能源汽车的电机铁芯、锂电池精密结构等业务,成为锂电头部企业重要供应链一环的同时,用骄人的业绩获得市场和资本界的高度认可。 除了股价新高,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50.15亿元,同比增长17.3%;但让人看了都感到匪夷所思的,则是它全年预计实现净利润2.8亿元,同比大增554.68%,扣非净利润更是有望同比猛增2742.56%,高增长态势一览无余。 明明2023年上半年的利润不过500万,2024年上半年的净利润也是1.2亿-1.5亿,何以一年下来,扣非净利润就直接翻了近30倍,震裕科技只怕真的要开启狂飙模式了。 别人还在市场上苦苦挣扎,眼巴巴看着A股身不由己的曲线图,震裕科技却在人形机器人的大潮中“躺赚”得笑醒,或许其中另有玄机! 核心业务带来的高增长 但从其主要业务看,电机铁芯、模具和动力锂电池精密结构件同属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仅此一项技术优势,就足够积累一干国内新能源造车势力的优质客户,在这个目前最大的市场中受益,获得业绩上的可观增效。 然而,新能源汽车产业仅仅是一个重要的业务板块,并不是其唯一的收入来源,顶多也只是左右其财务表…

    2025-03-19
    16
  • 凭借智能控制器股价暴涨25倍,拓邦股份的业绩真的那么好?

    2年前因为股价大涨饱受质疑,如今的股价更是在18年间累计上涨2576.36%,无论放在哪个领域,这都是相当炸裂的存在。可如果它的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并不高,业绩也不算突出,即使有一段时间的股价暴涨,这样的企业是否值得看好? 这就是在电机领域因为长期聚焦直流无刷电机、步进杯电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等先进电机产品而名声大噪的拓邦股份,虽然它的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动工具、自动化设备、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领域,但业绩一直不如预期,目前估值也不高,PE才30.49倍,处于历史分位的48.6%,即便头顶智能控制器龙头的光环,拓邦股份依然具有不小的拓展空间,和市场期望的样子还有差距。 一只千亿大牛股的成长需要有足够亮眼的业绩做底气,拓邦股份2024年营收刚刚破百亿,净利润也不足10亿,增速算不上很快,股价暴涨的背后,有更深层的原因需要反思。 股民狂欢,但业绩值得考量 自上市以来时至今日,拓邦股份股价累计增长了2576.36%,18年间涨幅超过25倍的纪录,在任何领域都是值得高看一眼的“史诗”级现象。这家国内智能控制器领域的领军企业,在2024年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完成105.42亿元的“创举”,同比增长17.23%;归母净利润6.7亿元,同比增长30%,虽然说不上惊艳和迅猛,但稳健有余。 可是,在整体上涨的同时,四季度营收28.4亿元,同比增长8%;归母净利润1.18亿元,同比下降15%,突然的失速多少让人倍感意外。原本不算出色的业绩增长,已经让人诟病,而第四季度营收同比增长8%,相较前三季度21%的增速,无疑让人有了“营收放缓”的感觉。更让人难以接受的事,营收增长放缓的同时,归母净利润下降15%,公司三大板块的家电、工具和新能源业务只能说不可同日耳语,除了新能源业务同比增长60%还算不错,其他两个板块就差强人意。 尽管整年业绩增长稳定,但一季度最低点、二季度改善,三季度继续增长、四季度…

    2025-03-18
    22
  • 良品铺子的降价之殇:业绩现上市首亏,股东加速“撤离”

    良品铺子不仅面临老牌对手竞争,还需应对新崛起的追兵。如何在“质价比”中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是良品铺子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市场竞争与消费降级的双重压力下,曾以“高端零食第一股”上市的良品铺子(603719.SH)主动放低姿态加入价格战。只不过,希望通过价格调整策略使产品更亲民,更具市场竞争力的良品铺子,未能打一个漂亮的业绩翻身仗,甚至还将业绩进一步拖入泥潭中。 从良品铺子发布的2024年业绩预告来看,其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将出现亏损,这也是公司上市后的首次年报报亏。 《眼镜财经》注意到,当业绩支撑不足,股东频繁的减持也给良品铺子贴上资本“弃儿”的标签。在降价销售加剧业绩滑坡、线上线下渠道双失利的重击下,围绕良品铺子的挑战正在加剧。 年报将现上市首亏 根据良品铺子的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亏损2500万元4000万元,扣非后净利润亏损5000万元至7000万元。 资料显示,良品铺子创立于2006年,2020年2月在A股挂牌上市,旗下包括肉类零食、海味零食、素食山珍、话梅果脯、红枣果干、坚果、炒货、饮料饮品、糖巧、罐头果冻、花茶冲调、烘焙糕点、饼干膨化、方便速食、礼品礼盒、儿童零食等产品线。 《眼镜财经》注意到,定位高端零食的良品铺子,上市的前几年确实吃到了红利。2022年,良品铺子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创下94.4亿元、3.36亿元的高点。 然而,新消费浪潮下,零食业态的迭代时间在缩短;近一两年,主打性价比的零食量贩店模式迅速崛起,猛烈冲击着良品铺子。 2023年底,良品铺子启动了公司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降价行动,涉及300余款产品,平均降价幅度达到22%,最高降幅甚至达到了45%。 产品降价意味着经营战略转向追求“性价比”,良品铺子此举意在通过营收的大幅提升对冲掉毛利率的下滑。 只不过,摘下“高端定位”帽子的良品铺子,没有“力挽狂澜”,反而伤了…

    2025-03-18
    20
  • 前后多次IPO未果,执着于上市的八马茶业究竟为哪般?

    有可能是最近看到茶饮品牌代表企业——蜜月冰城成功登录港股,多年来一直执着于上市的八马茶业近期又成了业界热议的对象,原因是这家规模最大的零售茶企得到了6900万元的投资,有望在冲击港股IPO的进程中再添动力。 联系到八马茶业在2013年-2022年的10年间,前后三次冲击A股IPO均告失败,时隔2年后转向港股再求上市,一边是传统基因和资本诉求在助推,一边是高端化与大众化、规模扩张与盈利质量的拷问,从A股到港股,八马在承受行业竞争压力的同时,同样面临家族企业扩张的紧迫,随着财务数据增长,茶行业集中度低等原因,渴求资金支持扩张的八马还得直面业绩增速放缓、高额广告投入和研发费用低,以及虚假宣传等问题。 前有澜沧古茶在成功摘得港股“茶叶第一股”后,上市首日股价破发,而后盈利下滑、存货高企,连CEO也在不堪重负后选择“跑路”,可见上市不一定就是灵丹妙药。八马至今仍执着于上市,背后的“玄机”也是耐人寻味,但总结起来,恐怕原因就一个:募资! 上市,八马究竟有没有准备好? 10年间3次在冲击A股IPO的路上折戟沉沙,让八马认识到想要过A股的证监会可能不是那么轻松,即便是中国最大的茶叶连锁品牌,加盟门店超过3500家。但也就是这看似规模很大的数据下,折射出八马过度依赖加盟模式,其中的加盟店占比超过92%,该模式虽然加速了市场覆盖,但加盟商销售的毛利率仅有46%,远低于直营渠道的78.2%;更为直观的是,八马原本计划通过不断加盟扩大的规模,来凸出自己在业界的领先地位,但传统茶企非标准化、地域性强等问题难以实现规模化,八马试图通过上市来提升品牌溢价,巩固“高端茶业领导者”形象,并借助资本力量突破区域性限制,实现跨品类和跨区域整合,可惜过度依赖营销、品控与虚假宣传等问题,还有加盟管理松散,过度扩张导致门店收入下滑、质量事故频发等短板凸显。 上市融资或有助于公司改善品控体系,加强直营布局,提升盈利质量…

    2025-03-17
    24
  • 连续49个季度保持盈利,唯品会依然“隐忧重重”!

    “品牌特卖,就是超值”!只要听到这句广告词,相信大家就会耳熟能详的想到唯品会的名字。一年植入20部影视剧和综艺的唯品会,好像和其他电商平台一样让人熟悉,可真正到了该下手的时候,这个专搞特卖的平台似乎又显得那么小众,好像并不如淘宝、京东、拼多多这样的平台有广泛的针对性兼容。 于是,广告做得很成功的唯品会,似乎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口号喊得很是响亮,粉丝貌似也不少,可就是真正成交的数据不是那么亮眼。SVIP用户虽然贡献巨大,但整体用户数量却在下降,依赖少数高价值用户可能存在不小的风险。尤其是数据上的SVIP用户增长,整体活跃用户却在不断缩水,而且平台吸引力有限,无法扩大用户基础,退货率上升和履约成本也在增加,因此导致成本面临压力,进而影响到利润率。 近日,唯品会发布了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报告,实现营收1084亿元,同比下滑4%;全年GMV达到2093亿元,同比增长0.6%。这份财报也说明唯品会第49个季度连续保持盈利,但营收增速放缓,甚至下滑,用户增长停滞和下降的趋势,也非常明显。尤其在剧烈的电商竞争中,营收、净利润、毛利润等多项财务数据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业绩承压明显,隐忧重重。 隐忧一:普通用户流失,规模缩小 唯品会与其他电商平台最大的区别,无疑在于“品牌特卖”。许多大牌或者名牌产品,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享受到实打实的折扣,并且保证是正品。这种标签鲜明的特色,也是它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依靠特卖,唯品会与其他的销售渠道形成差异化,也构建出一套自己独特的运营模式。 一些老客户可能知道,通过帮助品牌商处理尾货降低库存,不仅和品牌商合作的十分愉快,用户也能切实享受到低价的实惠,也愿意在自己的社交圈于分享和传播。 然而,2024年四季度活跃用户同比减少了约280万人,下降5.8%;全年的活跃用户8470万也比上一年的8740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流失问题突出;其中的SVIP用户(…

    2025-03-14
    32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 77 =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