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芯片第一股上市股价即跌,是不是预示着智驾的东风并非万能?

智驾芯片第一股上市股价即跌,是不是预示着智驾的东风并非万能?

AI浪潮下的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迅速崛起,因此受益的自动驾驶企业数不胜数,前不久的萝卜快跑等就收获了一波结结实实的量价齐飞,股价也迎来新一轮的涨潮。原本应该是倍受市场期待、资本青睐的智能驾驶领域,却不是谁都能“坐享其成”,也不是谁都可以在这阵东风的劲刮之下,坐上火箭般蹿升的速度一飞冲天。比如,刚刚在港交所上市成功的智能芯片企业——黑芝麻智能,完成敲钟仪式还来不及高兴,股价就破发,实在是乐极生悲,反转比变脸还快。

背靠广汽集团、均胜电子等资本,历经十轮融资,金额也达到了7亿美元,包括小米、吉利、腾讯等巨头,都是它的投资者,这样大有来头的公司,按理说该是开局满堂彩,出道即巅峰,关键是它还顶着“国产自动驾驶芯片第一股”的名头。可事实却是开局黑,发行股价28港元股,开盘大跌35.7%,一路下滑到18.8港元股,即便随后有所回升,来到20港元股,但距离开盘依然有28.6%的跌幅,这样的上市,只博得一个113亿港元的市值,可谓流年不利。

智驾芯片第一股上市股价即跌,是不是预示着智驾的东风并非万能?

缘何处于智能驾驶的浪口风尖,携有诸多巨头投资的光环,反而在上市后不受股市待见,这其中的逻辑该如何解释?

智驾芯片第一股上市股价即跌,是不是预示着智驾的东风并非万能?

3年亏损近100亿元是“原罪”?

其实只要把所有与智能驾驶、自动驾驶有关的企业捋一遍,就会发现一个非常相似的共同点:这些企业大多成立不久,不是一些老牌企业扶植的下属机构,就是背靠财力惊人的巨头公司,但在挂牌成立之后,基本都处于“烧钱”阶段,并未正式进入盈利阶段。

黑芝麻智能无疑就是属于这样的企业,站在巨人肩上,几乎和此前的如祺出行类似,都是与智能驾驶有关,但黑芝麻智能的主要业务又与其他智能驾驶不同,因为它的主要业务其实是车规级计算SoC及基于SoC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供应商,说白了就是SoC指片上系统,一种集成电路设计,将特定的应用或功能所需的所有必需组件及系统集成到单个微芯片,从而传导成图形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及其他组件集成单个芯片,而不是将单独组件安装在一个主板上的应用器件。

智驾芯片第一股上市股价即跌,是不是预示着智驾的东风并非万能?

在黑芝麻智能的主要合作商中,主要客户基本都是汽车OEM一级供应商,而在2024年的财报中显示,公司目前手握16家汽车OEM及一级供应商的23款车型意向订单,去年的总出货量则超过15.6万片,是全球第三供应商,营收也主要来自自动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只不过,成立8年以来,仍处于亏损的“烧钱”阶段,仅2012-2023年,营收总计5亿元,但亏损却超过100亿元,占据中国市场7.2%份额,但盈利依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根据2023年在中国市场自动驾驶芯片及解决方案的供应商排名中,黑芝麻智能位列第五位,原本计划通过在港股上市,募集约10亿港元作为未来五年研发,10%作为提高商业化能力,10%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公司用途。从上市的目的也不难看出,大规模时代的AI芯片应用即将到来,但黑芝麻智能能否“撑”得过“烧钱”阶段,需要看接下来的业绩表现和股民、投资者对其支持力度。

智驾芯片第一股上市股价即跌,是不是预示着智驾的东风并非万能?

上市遇冷,未来何去何从?

一个公司能顺利完成IPO,背后的投资者推波助澜自然是源动力;公司所从事的行业值得看好,有充分挖掘的潜能、广阔的前景,具有良好的成长价值,都是不可忽视的原因。而黑芝麻智能成功登录港股,成为中国智能驾驶芯片第一股,交付稳定增长、技术上具有明显的优势,都是其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

2023年营收呈翻倍增长,一举来到3.12亿元,其中的多项产品已经为多款车型成功量产,与其他公司共同开发的一体化自动驾驶产品也投产在即,商业化初期支出巨大、大量研发和资本开支造成的亏损,基本也可以归结为生产经营调整亏损及经营亏损,而非业绩不佳造成的市场不景气、行业受冷遇。随着更多技术和商业化进程的推进,凭借过硬的技术,产品上优势明显的内核驱动,每年100%增幅的产品交付力,黑芝麻智能很可能迎来转机,实现扭亏为盈。

智驾芯片第一股上市股价即跌,是不是预示着智驾的东风并非万能?

历经十数年的工程领域技术积累,黑芝麻智能芯片的设计具有高效的资源特征,产品的速度和效率都是值得看好的底气,稳中求快的战略意图也很务实,在智驾量产市场中快速实现批量,进入正循环运转,可能为期不远,扩建更大的智能化市场版图也不会是意外。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远视互动

(0)
远视财商远视财商
上一篇 2024-08-09 上午12:00
下一篇 2024-08-15 上午12:00

相关推荐

  • 前后多次IPO未果,执着于上市的八马茶业究竟为哪般?

    有可能是最近看到茶饮品牌代表企业——蜜月冰城成功登录港股,多年来一直执着于上市的八马茶业近期又成了业界热议的对象,原因是这家规模最大的零售茶企得到了6900万元的投资,有望在冲击港股IPO的进程中再添动力。 联系到八马茶业在2013年-2022年的10年间,前后三次冲击A股IPO均告失败,时隔2年后转向港股再求上市,一边是传统基因和资本诉求在助推,一边是高端化与大众化、规模扩张与盈利质量的拷问,从A股到港股,八马在承受行业竞争压力的同时,同样面临家族企业扩张的紧迫,随着财务数据增长,茶行业集中度低等原因,渴求资金支持扩张的八马还得直面业绩增速放缓、高额广告投入和研发费用低,以及虚假宣传等问题。 前有澜沧古茶在成功摘得港股“茶叶第一股”后,上市首日股价破发,而后盈利下滑、存货高企,连CEO也在不堪重负后选择“跑路”,可见上市不一定就是灵丹妙药。八马至今仍执着于上市,背后的“玄机”也是耐人寻味,但总结起来,恐怕原因就一个:募资! 上市,八马究竟有没有准备好? 10年间3次在冲击A股IPO的路上折戟沉沙,让八马认识到想要过A股的证监会可能不是那么轻松,即便是中国最大的茶叶连锁品牌,加盟门店超过3500家。但也就是这看似规模很大的数据下,折射出八马过度依赖加盟模式,其中的加盟店占比超过92%,该模式虽然加速了市场覆盖,但加盟商销售的毛利率仅有46%,远低于直营渠道的78.2%;更为直观的是,八马原本计划通过不断加盟扩大的规模,来凸出自己在业界的领先地位,但传统茶企非标准化、地域性强等问题难以实现规模化,八马试图通过上市来提升品牌溢价,巩固“高端茶业领导者”形象,并借助资本力量突破区域性限制,实现跨品类和跨区域整合,可惜过度依赖营销、品控与虚假宣传等问题,还有加盟管理松散,过度扩张导致门店收入下滑、质量事故频发等短板凸显。 上市融资或有助于公司改善品控体系,加强直营布局,提升盈利质量…

    2025-03-17
    9
  • 连续49个季度保持盈利,唯品会依然“隐忧重重”!

    “品牌特卖,就是超值”!只要听到这句广告词,相信大家就会耳熟能详的想到唯品会的名字。一年植入20部影视剧和综艺的唯品会,好像和其他电商平台一样让人熟悉,可真正到了该下手的时候,这个专搞特卖的平台似乎又显得那么小众,好像并不如淘宝、京东、拼多多这样的平台有广泛的针对性兼容。 于是,广告做得很成功的唯品会,似乎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口号喊得很是响亮,粉丝貌似也不少,可就是真正成交的数据不是那么亮眼。SVIP用户虽然贡献巨大,但整体用户数量却在下降,依赖少数高价值用户可能存在不小的风险。尤其是数据上的SVIP用户增长,整体活跃用户却在不断缩水,而且平台吸引力有限,无法扩大用户基础,退货率上升和履约成本也在增加,因此导致成本面临压力,进而影响到利润率。 近日,唯品会发布了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报告,实现营收1084亿元,同比下滑4%;全年GMV达到2093亿元,同比增长0.6%。这份财报也说明唯品会第49个季度连续保持盈利,但营收增速放缓,甚至下滑,用户增长停滞和下降的趋势,也非常明显。尤其在剧烈的电商竞争中,营收、净利润、毛利润等多项财务数据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业绩承压明显,隐忧重重。 隐忧一:普通用户流失,规模缩小 唯品会与其他电商平台最大的区别,无疑在于“品牌特卖”。许多大牌或者名牌产品,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享受到实打实的折扣,并且保证是正品。这种标签鲜明的特色,也是它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依靠特卖,唯品会与其他的销售渠道形成差异化,也构建出一套自己独特的运营模式。 一些老客户可能知道,通过帮助品牌商处理尾货降低库存,不仅和品牌商合作的十分愉快,用户也能切实享受到低价的实惠,也愿意在自己的社交圈于分享和传播。 然而,2024年四季度活跃用户同比减少了约280万人,下降5.8%;全年的活跃用户8470万也比上一年的8740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流失问题突出;其中的SVIP用户(…

    2025-03-14
    23
  • 5年净利润增长36倍,东阿阿胶成功解锁现代商业密码的逻辑

    近期一条关于娱乐圈的新闻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不到2个月娱乐圈有13位演艺界名人宣布去世,最小的27岁,而大S和方大同则是年后突然爆出的英年早逝,让人唏嘘! 因为各种疾病,年纪不大就突然辞世,而且这种突发情况还是发生在“不缺钱”的明星身上,更让人明白健康和养生有多重要。在人们关注健康等有关知识的时候,一条劲爆的消息同样也惊动了原本沉寂已久的中药行业。 不过,确切的说,这家至今已有73年历史的“老字号”企业,算不上真正的中药企业,因为它的主打产品——阿胶,真正意义上并不是正儿八经的药品,反倒像“养生”类行业,但它在2024年的净利润预计将接近20亿元,以2023年的13.84亿元算,5年时间从0.43亿元增长了36倍至13.84亿元,如此惊人的增长速度,难怪会让中药界“刮目相看”,引发业内外的强烈反响。 细数那些在中药领域根基深厚、渊源流长的“老字号”招牌、百年企业,无不是在现代商业泛滥的洪流中举步维艰,面对一些新崛起的处方药和非处方现代生物医药的“逼宫”显得有心无力,但凡业绩还算“过得去”、能维持,就已经很不错。而像东阿阿胶股份这种一直不可或缺,而又历久弥新的企业,突然间净利润在5年间增长36倍,这的确是令人匪夷所思,倍感意外的。 年轻人因为不注重保养、不把健康当回事而过早离世,东阿阿胶恰在此时业绩腾飞,这背后的逻辑不得不让人深思。 东阿阿胶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仅从东阿阿胶的主打产品阿胶看,这好像不是一家真正的中药企业,因为别人生产的药品都是治病,而它一直主打的阿胶,则是更多的趋向养生。可仔细看它的详细业务,则会发现东阿阿胶其实是归属于OTC第一大单品,虽然是滋补养生类第一大品牌,但仍然隶属传统药的范畴。 一系列的傲人成就背后,又发现从1996年上市以来,东阿阿胶的品牌价值不过340.53亿元,资历很深,过去10年品牌价值递增近8倍,但要说像片仔癀一样是“中药界茅台”,…

    2025-03-10
    36
  • 常山药业“虚假繁荣”:从财务造假到集采失利,创新药成为遮羞布

    2019年,财政部对77家药企“穿透式”查账引起行业巨震后,“灰色地带”仍有企业顶风作案。近日,财政部在官网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财会监督检查公告(第四十七号)》,依法对20户企业、25名企业有关负责人,以及8家会计师事务所、84名注册会计师作出行政处罚。 其中,常山药业(300255.SZ)因虚列开支成为被罚的典型案例,背后则暴露出医药行业在集采冲击下,通过隐秘路径输送利益的逻辑。 《眼镜财经》注意到,受肝素行业下行和集采政策实施影响,常山药业2023年出现巨亏,并且亏损将延续到了2024年。 为摆脱过度依赖肝素业务的被动局面,常山药业押注创新药艾本那肽,该产品被寄予业绩翻盘的厚望。不过,该药尚无法明确上市时间,且所处赛道竞争相当激烈,为常山药业未来发展打上一个问号。 “穿透式”查账剑指虚列开支 在“两票制”后,虚增差旅费、虚列学术会议费等方式,成为药企商业贿赂的常用手段。 2019年,财政部曾对77家药企公开查账,剑指销售环节费用问题。检查结果显示,19家受处罚的药企,违规操作最多的形式就是虚增差旅费、学术活动费、业务推广费、广告宣传费等。 监管风暴后,常山药业仍在顶风作案。最新的通报显示:常山药业2022年以现金方式向并未实际提供旅行服务的某旅行社支付差旅费,导致虚列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合计373.29万元。财政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给予该公司罚款5万元的行政处罚。 《眼镜财经》注意到,今年1月陕西证监局出具的警示函中提到上述处罚:常山药业所聘任的中喜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针对大额现金支出的控制测试执行不到位。涉及的事由即为常山药业于2024年3月因2022年度通过大额现金支付虚列支出被财政部行政处罚。 在行业人士看来,在“两票制”压缩传统回扣空间后,现金差旅费正成为新型灰色交易载体。 如今,常山药业遭财政部公开点名并作为被罚典型,不仅暴露了其在经营…

    2025-03-10
    39
  • 上市股价大涨近30%,蜜雪冰城还能高光多久?

    都说市场没有长盛不衰的绝对王者,就像战场没有永远保持不败的常胜将军。但凡事总有例外,得看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才能定论。就像如今被称为最“内卷”的茶饮行业,有的企业因为一再的低价策略、同质化严重不堪重负,而有的企业则继续高歌猛进,一路势如破竹,比如刚刚在港股成功上市,股价首日即涨29%的蜜月冰城。 关于“雪王”的上市由来已久,但最终在3月份的开春得以登陆港股,表现亮眼,开盘涨幅29%,总市值达到980亿,距离千亿市值近在咫尺。如此开局,也正印证了这几年蜜月冰城发展顺风顺水的走势,市场表现符合预期,业绩也很不错,去年前三季度净利润突破35亿,当前门店已经冲到46479家,整个2024年卖出约90亿杯,实现了约583亿元的终端零售额。营收和净利润增长分别达到21.9%和21.7%,全球最大的现制饮品企业实至名归。 2年间营收从307亿元增长至583亿元,尤其是在上市后传出认购金额达1.8万亿港元一举破了茶饮企业有史以来的纪录,尽管暗盘交易涨幅23.46%可能存疑,但强大的市场号召力背后,也让人看到强大的供应链、加盟模式带来的稳定收入、快速增长的门店数量和财务表现。 在其他同行逐渐衰退、式微之后,蜜雪冰城依然凭借自身优势,在不太好的大环境之下显得独树一帜,随着市场增长放缓、加盟店关店增加、单店收入下降,以及高杠杆认购可能引发的股价波动,这种“独一份”的高光还能维持多久?是不是值得长期投资、关注的对象,仍然需要后续的业绩验证。 股市一片狂欢,接下来的市场和业绩能不能支撑起高估值,亟待“雪王”给予投资者和市场最优解。 一杯奶茶10元,加盟费37万,蜜月冰城到底靠什么赚钱? 不去探究深层原因,仅仅从蜜雪冰城的低售价奶茶、高营收、高盈利看,很多人可能会认为,“雪王”之所以在“内卷天花板”的茶饮行业一骑绝尘,无非是因为以下原因:零售低至12-18元左右一杯的极致低价;下沉到…

    2025-03-04
    84
  • 水晶光电股价暴涨2393.32%、市值暴涨34倍,“称霸”光学赛道

    都知道AI概念股会是引领涨潮的“流量担当”,尤其是AI眼镜板块在近期多只个股大幅上涨,让2025年被认为是AI眼镜的“爆发元年”,和2021年的“元宇宙元年”遥相呼应。毕竟,全球出货量达到400万副,市场渗透率直逼60%,这样的走势确实让人充满期待。可如果非要说谁才是该领域最强王者,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可能还有待于考量。 从2024年末消费电子回暖,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产品对光学元器件的需求增长,作为光学元器件供应商的头部企业,水晶光电自然是最大的受益者。作为微棱镜产品的第一大供应商,水晶光电曾经是向苹果批量供应主要的合作商,尤其是在苹果最新产品的四重反射棱镜技术优势明显,它在全球范围内也就备受瞩目。但光有智能手机的市场还不足以让水晶光电一举登上行业N0.1的位置,适逢国内汽车相关业务的增量,其供应的AR-HUD,车载激光雷达上使用的激光雷达视窗片、PBS等,在该领域市场占有率稳居前列,随着前装HUD渗透率的提升,出货量出现强劲的增长态势,业绩和股价也就量价齐声,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截止2025年2月20日,水晶光电股价已经出现多轮涨停,股价上涨到25元,一举开创了历史新高,自2008年9月上市以来,股价累计上涨2393.32%,最新市值来到350.3亿元,比16年前上市之时的10.2亿元,直接增长了34.35倍。 股价累计涨幅24倍,市值暴涨34.35倍,水晶光电一举封神的逻辑是什么呢? 全球手机滤光片第一大供应商 外界一般只会看到某一个企业的突然爆火、某一个行业的崛起,却很少去探究这背后的逻辑,或者去思考它高光背后的深层原因。 水晶光电可能只是AI眼镜赛道缩影,通常而言,不管什么企业、什么行业,赶上时代的风口,坐在行业起飞的浪尖,“母猪都能上天”可能是真的,但关键得看是否能接住这突然而至的泼天富贵。专注于光学影像、薄膜光学面板、汽车电子(AR+)、反光材…

    2025-03-03 公司
    62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 70 =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