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前城股份“破产”的背后:借款引发的股权谜局

近日,安徽省前城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前城股份)法定代表人孙增文在微博连发多条控诉材料,引起外界的关注。

根据微博内容显示,孙增文实名指控合肥兴泰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兴泰集团)前任董事长程儒林,以及商人蒋士平通过相关手段,取得了前城公司旗下子公司名下价值2.2亿元的地产项目,也因此导致前城股份公司面临破产的局面。

据孙增文介绍称,前城股份是一家有着近十年的民营房地产开发企业,其因为合肥一块住宅项目与兴泰金融控股集团展开合作,并在时任董事长程儒林介绍下认识了华亿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华亿公司)法定代表人蒋士平。在孙增文看来,与他们的相识,为其公司随后遭遇的一系列变故埋下了伏笔。

根据孙增文提供的材料显示,蒋士平等人先以6000多万元借款为由对当时孙增文持有的宿州市新里程置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新里程)项目进行投资。随后在孙增文安徽亳州项目出现问题之时,蒋士平以保护该项目为由让其签订一份“股权代持协议”,然而就是这份所谓的协议,让华亿公司最终以6000多万元借款成功获取了价值2.2亿元项目。

在失去新里程股权和项目所有权后,孙增文也一直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其先后上诉至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和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但一审和二审均以失败告终。无奈之下,孙增文通过微博进行实名控诉,以此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6000多万借款套取2.2亿元资产?

关于前城股份公司的案件要追溯至2017年,当时,前城股份与兴泰集团在合肥肥东114亩住宅项目展开合作,孙增文因此结识了程儒林。

随后,在2018年2月,程儒林主动提出以融资的方式把前城股份公司在合肥合作化南路7号的132亩土地抵押给兴泰集团旗下公司–兴泰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下称兴泰公司)贷款1亿元资金用于孙增文在亳州的项目,并趁机介绍华亿公司法定代表人蒋士平给孙增文认识,蒋士平也因此作为本次1亿元贷款的担保人。

据孙增文称,由于长期与程儒林、蒋士平相处,并且亲身经历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因此他认为蒋士平人品非常可靠,因而在后续的往来中对蒋士平深信不疑。

“蒋士平的入局,正是后来一切的开始。”孙增文事后回忆说。程儒林将蒋士平引荐给孙增文认识后,透露蒋士平手中持有六千多万元,提议将这笔钱以借款的名义给孙增文使用。处于对流动资金的需求,孙增文同意了此事,随后蒋士平便以华亿公司的名义多次合计向前城股份公司转账六千多万元。

然而这笔借款没过多久,在2018年8月18日,程儒林以蒋士平借给前城股份的六千多万元不收利息为由,要求前城股份把新里程公司开发项目的30%股份转让给蒋士平。对此,孙增文介绍称,因前城公司在兴泰集团有1亿元贷款,所以他同意了这个提议,因此在当天(8月18日)签订了《股权代持协议》,将新里程公司30%股权转让给蒋士平。

根据《股权代持协议》显示,甲方为蒋士平,乙方为前城股份,丙方为宿州市新里程置业有限公司。协议具体内容是:双方为了合作开发位于安徽省宿州市韩池子南路与淮河东路交叉口西北角“前城御府”的房地产开发事宜,共同投资丙方,股权比例为3:7,甲方因股东之间合作事宜,暂时不便处理公司事务,便将所持有的新里程公司股权委托乙方前城股份代持。双方确认彼此之间是股权代持关系,乙方前城股份自愿接受甲方蒋士平的委托。

值得注意的是,新里程公司开发项目,是前城股份在2017通过协议收购的方式获得。具体情况是:2017年7月2日,前城股份与淮北市顺龙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顺龙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前城股份通过协议收购顺龙公司持有的宿州市新里程置业有限责任公司95%的股权,并代持5%股权。根据合同约定,前城股份陆续支付了8499万元的对价(其中4684万元代为垫付给政府)。基于这一交易,顺龙公司将新里程公司100%的股权转让给了前城股份,这也使的前城股份获得了新里程公司的全部开发权益。

随着代持协议的签订,孙增文面临的麻烦也接踵而至。在2018年11月,前城股份因投资亳州房地产项目陷入债务纠纷和诉讼,出现资金困难,施工单位申请安徽省亳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财产保全裁定冻结前城股份持有新里程公司的100%股权。此时,蒋士平借机提出,为规避新里程公司财产权益被司法冻结的风险,可由前城股份将所拥有的新里程公司100%质押的股权全部释放转移至蒋士平名下的华亿公司。

同时,蒋士平和顺龙公司负责人张百其,利用前城股份项目可能被查封及债务临近违约、与合作方产生矛盾的危困风险,让前城股份与华亿公司、顺龙公司及新里程公司共同签订一份《补充协议》。

对于这份补充协议,孙增文回忆称“这实际上是有意而为之的行为。”然而,正是这份协议,让前城股份彻底出局。据《补充协议》显示,前城股份按照《股权转让协议》约定支付的全部款项均视为华亿公司实际支付,华亿公司也无需就获得原合同权利义务另外支付任何对价,这也意味着华亿公司获得了新里程公司的全部股权,并且持有旗下项目的开发权。

换言之,蒋士平凭借6000多万元的借款以华亿公司名义受让了前城股份持有新里程公司70%股权(市场价值2.2亿元)。这不仅导致前城股份在《股权转让协议》中享有的实际持有的新里程公司的股权被上述两家公司共同瓜分,还造成前城股份直接损失约1.04亿元,包括此前与顺龙公司之间的交易对价8499万、项目前期各项支出1865万。

在《补充协议》签订后,华亿公司、顺龙公司于2019年1月4日通过工商变更登记瓜分了新里程公司股权,其中华亿公司获得70%的股权份额,顺龙公司获得30%的股权份额。

需要说明的是,按照最初的前城股份与顺龙公司协议约定,顺龙公司理应仅持有新里程公司5%的股份。显然,顺龙公司和华亿公司在新里程公司的股权问题上达成了某种共识。

一日签订两份截然不同的协议?

实际上,《补充协议》背后的故事远不止表面看上去的这么简单。“这份《补充协议》就是假协议。”孙增文在接受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采访时指出,“这份协议签订的时间有问题,本来是2018年12月19日签署的合同,但《补充协议》上的签署时间却为2018年8月18日,即与《股权代持协议》同一天。”

诚如孙增文所说,他不可能一天之内作出两个截然不同的决定。一份是孙增文帮蒋士平代持其手中新里程公司30%的股份,另一份则是将新里程公司无偿转让给蒋士平所属的华亿公司。

至于为何蒋士平要将两份签在同一天?据孙增文事后回忆,当日(2018年12月19日)被迫签订《补充协议》的时候并没有签订合同时间,而2018年8月18日这个时间是他们之后补上去的,“两份协议一定要签在同一天,一方面是为了营造假象,让外界认为第一份《股权代持协议》从未存在过,而第二份补充协议才是真正的合同;另一方面,通过将时间统一为2018年8月18日,能够让新里程公司法定代表人张百其更好地为该项目在当日完全转让给蒋士平进行佐证。倘若补充协议的合同签在12月,中间相差4个月的时间,必然会让补充协议的真实性受到质疑。”孙增文介绍称。

在蒋士平拿到新里程公司的股权后,在2019年1月和3月,前城股份一直要求蒋士平返还新里程公司70%股权,但都遭到拒绝。不仅如此,蒋士平还采用相关手段迫使原先已经进场施工的新里程项目的承包商湖南省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下称湖南五建)作废原施工合同,并遣散施工人员。

双方在施工现场的纠纷,也在2018年7月被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做了专题报道:事发宿州!两家建筑商争抢一个工地 背后真相究竟如何?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湖南五建的合作,要从2018年6月7日说起,彼时新里程公司的股权尚未被华亿公司等企业获取,前城股份代表新里程公司与湖南五建签订了《宿州前城御府项目施工总承包合同》,合同约定由湖南五建承包新里程的项目施工。然而,在华亿公司受让新里程公司的权利、义务后,在华亿公司主张下,新里程公司与其他公司重新签订了施工合同,对湖南五建也造成了经济损失。

也因此,湖南五建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新里程公司赔偿相关损失费以及赔偿违约金等。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湖南五建曾于2019年5月24日向法院提出诉前保全申请,请求查封新里程公司名下土地项目使用权,法院也予以同意。

一方面,蒋士平控制的新里程公司与湖南五建有重大诉讼,新里程公司名下土地项目被查封。另一方面,前文提及,前城股份因亳州项目被案外人冻结了名下宿州前城公司的全部股权,同时还面临着与兴泰集团之间1亿元外债的还款压力,企业经营已面临绝境。前城股份无力偿还这笔款项,蒋士平为该笔贷款提供了连带责任保证担保,并被兴泰案件强行执行1亿元。

需要说明的是,在股东及公司均涉及重大诉讼的情况下,按照相关规定,蒋士平本不应获得金融支持。然而,兴泰集团却向蒋士平提供了7500万元的融资,用于宿州109亩地产项目的开发。

此外,孙增文还介绍称,他们对前城股份的手段还不仅仅于此。为了让前城股份加速衰落,他们随后开始快速收贷,因前城公司无力偿还该笔款项,他们将其抵押担保的位于合肥合作化南路7号的132亩土地总价值5亿元(政府收购价)进行查封,远超案件标的价格。最终,合肥合作化南路7号的132亩土地以2亿多元的低价被拍卖,而宿州109亩地产项目开发完成后更是获利数亿元。

维权困难重重?

事情发生后,前城公司一直在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为此,前城公司于2020年1月20日诉至法院,请求撤销前城公司与华亿公司、顺龙公司、案外人宿州市新里程公司签订的《补充协议》。此案由合肥高新区人民法院审理,经过1年多的审理后,最终于2021年7月29日下发一审判决结果。

根据合肥高新区人民法院判决书显示,前城公司主张:华亿公司及其负责人蒋士平拉拢、串通顺龙公司及其负责人张百其,趁前城公司项目面临可能被查封、债务临近违约以及与合作方产生矛盾的危困之际,诱使前城公司签订了《补充协议》。该协议致使前城公司实际持有的新里程公司95%股权被华亿公司和顺龙公司无偿瓜分,各方的意思表示均为虚假,且严重违反公平原则。

同时,前城公司提供《补充协议》、《股权代持协议书》、银行转账记录及多次微信聊天记录,证明协议签订目的为规避法律风险,并非真实意思表示,两被告意图非法侵占项目权益;提供《融资租赁合同》以及蒋士平与孙增文关于兴泰集团担保借款债务问题的聊天记录截图等,证明案涉《补充协议》签订前后,前城公司正遭受其他项目土地被查封、债务到期等危困状况。

而华亿公司辩称,前城公司在签署《补充协议》时并不存在危急状态或缺乏判断能力的情形,协议的签署和履行也未造成利益不平衡。此外,华亿公司否认各方存在通谋行为,坚称《补充协议》为合法有效。同时,顺龙公司则表示,前城公司因财务问题履约能力缺失违约后,告知顺龙公司前期投资来自华亿公司,并请求顺龙公司与华亿公司继续合作,这才签订了《补充协议》。之后,华亿公司主导项目启动总体是顺利的,在项目启动后,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项目建设,现前城公司再行主张撤销三方《补充协议》已经事实上不可能。

根据一审法院查明,《补充协议》的实际签署时间是2018年12月19日。此时间段,前城公司已经面临因大量债务资产被司法查封,为了避免新里程公司资产被查封、冻结,才签订上述《补充协议》。但法院最终认定前城公司提出的《补充协议》中“无偿转让股权”显失公平的理由不成立,且不能得出其签订《补充协议》时基本丧失判断能力,并驳回前城公司的诉讼请求。

在一审法院诉求被驳回后,前城公司因不服判决结果,向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要求撤销一审判决,改判支持前城公司的一审诉讼请求,该案件于2021年11月22日予以受理,并于2021年12月10下发二审判决结果。

在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书中,前城公司提出:一审法院未查清华亿公司法定代表人蒋士平委托前城公司代持新里程公司股份的事实;《补充协议》内容如此草率,印证了前城公司所称为了避免新里程公司资产被司法查封的陈述属实。

然而,华亿公司在二审则辩称,前城公司所述的危困状态是由于两起债务纠纷,一是与宏渠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之间的债务纠纷,二是与兴泰公司之间的借款合同纠纷。兴泰公司贷款到期日为2019年3月15日,且华亿公司法定代表人蒋士平为该笔贷款提供了连带责任保证担保。这些都是正常的经营行为,且并不发生在签约时,并不能证明其客观上处于危困、急迫状态、缺乏判断能力。

最终,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前城公司正常经营风险不足以判定其在签署《补充协议》时丧失基本判断力,华亿公司基于实际出资签订《补充协议》系正常商业交易行为,不存在显失公平等”为由,再次驳回上诉。

两次起诉,两次被驳回,似乎事情的结局已尘埃落定,但是孙增文表示自己并未放弃,“尽管遭遇重重困难,但我仍将通过法律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利益,继续为自己的公司讨回公道。”

安徽前城股份“破产”的背后:借款引发的股权谜局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远视互动

(0)
远视财商远视财商
上一篇 2024-12-16 上午10:59
下一篇 2024-12-19 上午10:37

相关推荐

  • 这家只有12人的公司股价暴涨125倍,脑再生“神话”诞生

    今年以来的港股大热,内地企业纷纷扎堆港股上市,许多生物科技医药企业一经上市,股价大涨,缔造出一些常人难以看懂的股市“白马股”,由此也将生物医药推向新的高潮。但与生物医药相比,同为医药行业的脑接口这几年也是市场大热,尤其是所谓的概念风口,有关企业一旦与之搭上关联,新的股价、市值高点也会因此诞生,比如近期大热的脑再生科技。 过去说“只要踩中风口,母猪也能飞起来”,当一家只有12名员工的公司一年内股价暴涨125倍,所有人都会被这个“神话”的诞生震撼,这家企业就是专注于研究、开发和商业化中药,用于治疗神经认知障碍和退化,特别是注意力缺陷多功能障碍和自闭症谱系障碍的脑再生科技。 “神话”之前,谜一样的公司 尽管这家公司早在2014年就已经通过开曼群岛注册成立,但资料显示,它的员工总数不过是12人,更为诡异的是,在不久前发布的2024年财报中,着重提到了“可能永远无法盈利”、“持续经营存在不确定性”。这样一个看了都让人无法感到不怀疑的讯息,你能想象它居然是一家上市公司,并且会在后来的2025年股价暴涨125倍?你说它是纯粹来玩资本运作、上市只为“圈钱”的,恐怕也不为过。 然而,这家看上去就让人感觉云里雾里的公司,还是在2021年成功上市,连纳斯达克对它2022年-2024财年营收为0的事实,也选择了宽容和默许,这可能就是很多人说美股宽容性极强的原因。 员工只有12名,但你也可以想象,它是一家公司,需要研究、开发和商业化中药,而且公司在脑接口布局、药品研发和疗效实验等有关项目推进上,哪一样不需要投入,不需要花钱,这其中投资和花费可能还不是一般的高,而是一笔很可怕的费用。 仅以2022-2024财年为例,公司一般及行政费用分别高达508.03万美元、442.94万美元、354.51万美元,这些费用也是任何一家公司都需要的日常运营费用和正常支出,就连研发费都在3年间分别花费了250万美元、1…

    2025-07-11
    7
  • 在中国市场火了近30年,哈根达斯缘何走到了退出中国的地步?

    高端冰淇淋市场今非昔比,多年前品尝哈根达斯被认为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后来的高端雪糕钟薛高更是因为“天价”而成为网红冰镇食品。再联想到这些年相继关闭的各种老字号冷饮连锁,就连昔日在港澳、广东地区红极一时的许留山也淡出了大众消费视线,在新茶饮迅猛崛起的另一面,无论是过去被人们经常念及的冷饮甜品店,还是诸如哈根达斯、钟薛高这样的高端冷饮,都无可避免的面临被淘汰的境地,在这场新老消费方式更替的背后,究竟是过去的冷饮产品无法满足年轻市场的需求,还是一种新式资本的崛起,取代老实资本的玩法? 以哈根达斯为代表的高端冰淇淋受到市场低迷的冲击,6月11日其母公司通用磨坊正考虑出售在中国的哈根达斯冰淇淋门店。换个说法,曾经“一杯难求”的冰淇淋“天花板”哈根达斯在中国已经失去了市场,不再被消费者“恩宠”,究竟是通过甩卖的方式淡出中国市场,还是继续在超市和便利店等渠道“断臂求生”,这都显示了高端冰淇淋在如今中国市场的举步维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哈根达斯失去市场,钟薛高不再被消费者认可,包括以许留山为代表的传统冷饮甜品没落,都在说明一个问题:时代更替,消费群体随着消费方式的年轻化变更,如果不懂得去迎合更新潮的消费主流,就会被踢出主流市场,这可能就是这些昔日巨头们没落的根本原因。 哈根达斯在中国陷入困境,和更早的上岛咖啡淡出市场,如今的星巴克业绩下滑,或许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的病根,很可能都在新茶饮崛起后带来的阵痛中能找到原因。 高端消费的断档,似乎早已注定 我们把时间倒回到10年前的2015年,那时候的消费市场、尤其饮品赛道,更多的还是以星巴克这样的行业巨头为核心,其他的冷饮和甜品,大多扮演“陪跑”的角色。这个时候,可能很少有人探究过星巴克成功的商业模式,好像在大家的认知里,星巴克咖啡是众多小资、白领、商务人士的身份象征,能去星巴克喝一杯咖啡,在这家咖啡店里露脸,都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

    2025-07-08
    17
  • 转战港股上市就大涨的恒瑞,又能在医药界续写怎样的神话?

    尽管曾经的新冠疫情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很多影像依然记忆深刻,清晰的停留在过去4年的时光里。而只要说到新冠疫情,医药企业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因为在那些年里,许多与疫情有关的核酸检测、疫苗企业,都迎来来空前的业绩腾飞、股价暴涨、市值冲到最高点,这其中就有被称为A股医药“一哥”的恒瑞医药。 恒瑞医药在国内的医药领域有多强,光看它在2021年市值超过6000亿,业绩和股价都一路刷新,就知道医药“一哥”的名头实至名归。可也就是在3年新冠疫情期间,股价最高涨幅到达38%,恒瑞医药陷入了创新药企共同的低迷期,直到最近转战港股,依稀焕发出当年巅峰的模样。 恒瑞医药此番A+H加持成功,又能在医药界续写怎样的神话? “医药茅台”还能续写神话的依据 5年前的新冠疫情期间,恒瑞医药股价创造了涨幅38%的最高纪录,虽然受到当年一系列的挑战和考验,但增速稳健;即便没有出现像一些核酸检测、疫苗企业那样暴涨上百倍的“奇迹”,但巨大的估值和一向稳定的输出,都让资本对其“医药茅台”的身份毋庸置疑。 尽管后来的2021年受集采影响,同年的利润同比下滑28.41%,业绩承压,但主营抗肿瘤、麻醉剂,与新冠治疗关联度较低,没有出现爆破式增长,也情有可原。随后的“后疫情时代”,创新药内卷异常剧烈,直到2023年迎来出海高潮,恒瑞医药似乎也看到了打开国际市场的新曙光。 通过多个热门创新药领域布局进展积极,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市场也开始对恒瑞医药“仿制药转创新药”战略的认可度提升。创新管线进入收获期,肿瘤领域的多款新药逐步放量,非肿瘤领域等潜力品种也逐渐受到重视,行业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多年来精心构筑的销售体系日趋成熟,公司更具商业化的优势也随之凸显。 作为中国创新药产业升级的头部企业,恒瑞医药也顺利从当年的“高增长”转向如今的“高质量增长”,依赖国际化与管线差异,未来3-5年,只要有2-3款全球重磅药物上市,成为“中国版罗…

    2025-07-07
    22
  • 麒麟大麦茶销量翻6倍的商业逻辑:原来靠的都是“表面功夫”!

    市场上的饮料千千万,但哪一款才是消费者的首选?可能若干年前是可口可乐,再回来是王老吉,那么如今呢? 当你几乎把所有饮料都已经喝一遍,再去看新推出的饮料,或许,让人眼前一亮的包装,会是让你购买的原始动机。于是,一款叫做麒麟KIRIN的moogy大麦茶,凭借高颜值的包装,5年里销量翻了6倍,在市场上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麒麟大麦茶?没听过! 论包装、玩得花,恐怕没有哪个国家玩得过日本,也许不是每个人都喝过moogy大麦茶,但只要见了它的包装,再挑剔的眼光,也会瞬间被它花里胡哨的色彩征服。 没错,这款瓶身设计优各种插图组成,共有16个款式,而每个款式的设计风格都十分小清新的饮料,非常适合夏日的心情,真是让人看了还没喝,就感觉全身心都已经融化在它营造的冰镇凉爽中。品牌精准把握女性的心理特征,还设计了多样化的选择供消费挑选,既满足了不同角度的审美需求,又在配料中加入了焙煎大麦、生姜、甘菊、柠檬草,零咖啡因、无糖,适合健康饮食的要求,更能在疲劳或者寒冷时饮用,有助于缓解疲劳和驱寒暖胃。 如果说过去半个多世纪可乐一直是肥宅快乐水,啤酒是情绪把控剂,那这款生姜大麦茶,则是创新营销吸引眼球的消费新宠儿,夏日小清新的流量担当。面向20-40岁女性消费群体,根据季节推出新的包装主题,在2018年前每年以32款的新品问世,而在此后以每年16款的手绘图案发售,轻而易举就俘获了女性消费者挑剔的芳心,哪怕不买包、不买珠宝,也要在整个夏天保持神清气爽的愉悦心情,这不就是妥妥的悦己主义消费? 所以,不管你是否知道麒麟这个品牌,也不管你有没有喝过moogy大麦茶,只要是个人,见到它的包装,恐怕都很难再迈得动脚,不买,都感觉对不起自己的审美。 但是,如果你觉得这个叫麒麟的品牌只会搞这些“表面功夫”,靠包装噱头出圈,那你就错了,因为麒麟真正厉害的地方,是对市场动向和消费趋势的精准预判,深入并广泛的调研和高度的…

    2025-07-05
    32
  • “无痕文胸之王”有多神秘,内衣产业多年的隐形巨头维珍妮

    它虽然是上市公司,却不为人熟知;但又是诸多上市公司、国际巨头,尤其是服装、内衣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隐形巨头”,这就是被称为“无痕文胸之王”的维珍妮。 这个听起来不是那么熟悉,甚至可以说闻所未闻的名字,究竟在服装产业扮演了多重要的角色,在这个产业链上的位置有多高,光看它合作的品牌,就知道它的来头不小。它是“全球最贵的文胸90%的材料输出者”,是全球最具知名度、最顶级,甚至最奢华的内衣供应商之一。 与它合作、被它供货的公司每一家都是世界级企业,能把一件事情,尤其内衣这样小的产业做到全球顶级,每年出货超过1.2亿件,说它是“无痕内衣之王”,实至名归。至于它有多强大,我们不妨来看看它在这些方面的表现: 贵为港股上市公司,但是很低调 如果不是近期的港股倍受股民关注,大家像挖掘宝藏一样对港股所有的公司逐一甄别,恐怕这家一直“潜伏”在内衣行业供应链的巨头,还会像这些年一样“默默无闻”,低调做内衣、“闷声发大财”。由于今年以来的港股着实太热,不仅内地近200家企业在港股扎堆上市,连多年来一直以“隐形巨头”存在的维珍妮,也突然被“查”出了原来这居然还是一家上市公司的真实“调查”! 事实上,早在2015年,关于维珍妮在港股上市的消息就已经不胫而走,而如今才得到确认,这无疑说明了这家多年一直低调的企业,除了专心做内衣,甚少在资本界露头,也不大喜欢在公众视野里抛头露面。 虽然多年来不为公众熟悉,还贵为港股上市公司,但这家公司早在1985年就从深圳崛起,而且它的创始人就是港商身份,当初靠做胸垫起步,产品扎实、交货准时,在业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品质; 1999年后的维珍妮直接通过先进的工艺技术,进阶为创新设计制造商,逐渐构建了研发+设计+制造,再到量产交付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文胸整件、品类跨界、技术带动的体系正式完成闭环。 2011年的维珍妮逐渐把发展的战略转入运动内衣上,2年后的2013年跨界进入运动…

    2025-07-04
    26
  • 通威股份苦熬周期:债务飙升,存货高企反噬利润,去年巨亏逾70亿

    光伏一体化龙头通威股份(600438.SH)在经历2022年硅料价格暴涨带来的高光时刻后,如今正面临上市以来最严峻的挑战。公司2024年出现首次年度亏损,归母净利润巨亏70.39亿元,截至目前已连续6个季度深陷亏损泥沼。 《碳见光伏》注意到,光伏行业产能过剩、价格战激烈,导致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跌,而通威股份此前激进扩产形成的产能反而成为库存积压与减值计提的重灾区,2024年仅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就达45.64亿元,进一步削弱了盈利能力。叠加激增的有息负债,公司资产负债率已攀升至72.25%的历史高位区间。 这家以“成本为王”的企业,正面临资金链与盈利双承压的严峻考验。而这一困局的破局关键,正取决于光伏产业链内卷态势何时迎来拐点。 连续六季陷亏损,光伏业务从暴利到微利 资料显示,通威股份的主营业务分为农牧和光伏两大板块,其中光伏板块是通威股份主要的收入来源。作为国内光伏“硅料之王”,通威股份经历了硅料市场原材料供给和价格的剧烈波动,硅料价格的变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上市公司利润。 2024年光伏产业主要制造环节均面临阶段性供需失衡的严峻挑战,在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价格大幅下降,甚至持续低于行业现金成本的冲击下,通威股份出现上市后首次年度净利亏损。 数据显示,通威股份2024年实现营收919.94亿元,同比下降33.87%;对应归母净利润亏损70.39亿元,同比下滑151.86%。 今年一季度,通威股份继续深陷亏损,当期实现营收159.33亿元,同比下滑18.58%;归母净利润亏损25.9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亏损7.87亿元同比下滑229.56%。拆解单季度来看,通威股份已连续6个季度深陷亏损泥潭。 《碳见光伏》注意到,2022年,通威股份因硅料价格大涨挣得盆满钵满,而2023年产业链价格由于供应的大量释放显著回落,通威股份的盈利水平大幅回撤,2023年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下滑2.33…

    2025-07-02 公司
    42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50 − 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