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子窖增长乏力,省内竞争失利,徽酒头部目标遥不可及

中国白酒市场已进入“消费理性+价格理性”的双理性时代。消费者在购买白酒时更加注重产品的性价比,而不再是单纯追求高端和昂贵的产品。这一趋势导致白酒市场的消费增长动力减弱,市场进入转型期。

2024年6月17日,中国白酒行业的市场情况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特点。根据最新的数据,白酒行业上市企业总数为20家,总市值达到3.51万亿元,虽然同比减少了17.36%,但在整个A股市场中,白酒行业的市值占比仍然稳固,为4.38%,仅同比减少0.41%。

口子窖增长乏力,省内竞争失利,徽酒头部目标遥不可及

在如此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徽酒口子窖一度把目标瞄向安徽省白酒哪个行业的头把交椅。在安徽省内,古井贡酒、迎驾贡酒、口子窖和金种子酒被称为“徽酒四朵金花”,它们在白酒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近年来的市场表现显示,口子窖在这场竞争中逐渐处于下风。

市场竞争加剧与业绩增长不及预期

口子窖在2022年被迎驾贡酒反超后,至今未能重回“榜眼”的位置。今年上半年,口子窖的归母净利润增速在“徽酒四朵金花”中是最慢的,白酒销售增速也未能跟上其他三家酒企的步伐。为了刺激经销商的拿货积极性,口子窖放宽了打款政策,这导致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大幅攀升,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骤降。这一策略虽然短期内可能有助于提升经销商的积极性,但长期来看可能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造成压力。

从整体市场环境来看根据东方财富网的数据,白酒行业的总市值为3.740万亿元。A股市场白酒行业的整体表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疲软。具体来看,舍得酒业的股价逼近跌停,酒鬼酒的跌幅超过了8%,山西汾酒、水井坊、口子窖的跌幅也都超过了4%。这种市场表现可能与宏观经济环境、消费需求变化以及行业竞争加剧有关。白酒消费场景受到限制,商务需求下滑,同时高端白酒市场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这对企业的产品力和品牌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口子窖而言,最新的市场表现显示,公司在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1.66亿元,同比增长8.72%;归母净利润9.49亿元,同比增长11.91%。这样的业绩表现可以说是中规中矩。然而,与省内的主要竞争对手迎驾贡酒相比,口子窖的业绩差距不小。迎驾贡酒在同期的营收为37.85亿元,同比增长20.44%;归母净利润13.79亿元,同比增长29.59%。这表明口子窖在盈利能力方面已经不如迎驾贡酒,且增速差距预示着口子窖与迎驾贡酒的净利润之争可能会更加困难。此外,口子窖还面临着渠道改革的关键期,这可能导致市场反应不够有效。

产品升级和高端化与市场脱轨

口子窖产品结构升级缓慢,其产品结构长期依赖于中高端产品,尤其是其年份系列。这些产品虽然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产品逐渐老化,未能及时推出新的产品来满足市场对高端化的需求。相比之下,古井贡酒等竞争对手通过不断的产品创新和升级,成功抓住了消费升级的趋势,推出了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端产品。

在渠道上,口子窖长期以来采用的“大商制”渠道模式,虽然在早期帮助公司快速扩张,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这种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大商制下,公司对渠道的掌控力较弱,导致在产品推广和市场反应上不如竞争对手灵活和迅速。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口子窖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

在品牌力方面,在高端白酒市场中,品牌影响力是至关重要的。口子窖虽然在安徽省内有一定的品牌基础,但在全国范围内,其品牌影响力仍然不及茅台、五粮液等全国性品牌。在高端市场的推广中,口子窖需要更多的品牌建设和营销投入,以提升其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口子窖推出的新产品在市场上的接受度相对较低。一方面,这是因为新产品的推广和营销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口子窖在产品创新和市场定位上的不足。相比之下,古井贡酒等品牌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和有效的营销策略,成功提升了其高端产品的市场接受度。

产能与产品的不匹配也是口子窖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很大因素,尽管口子窖在产能上进行了扩张,但其高端产品线的发展并未与之同步。产能的增长需要与产品结构的升级相匹配,才能有效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口子窖在高端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上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创新,以充分利用其产能优势。

口子窖在当前的白酒市场中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包括市场竞争加剧、产品升级滞后、团队老化、库存积压和业绩增长放缓等问题。公司正在采取措施进行改革和调整,但要实现长期的市场复苏和品牌振兴,还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创新。

远视互动原创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远视互动

(0)
远视财商远视财商
上一篇 2024-10-11 上午9:50
下一篇 2024-10-16 下午2:10

相关推荐

  • 凭借智能控制器股价暴涨25倍,拓邦股份的业绩真的那么好?

    2年前因为股价大涨饱受质疑,如今的股价更是在18年间累计上涨2576.36%,无论放在哪个领域,这都是相当炸裂的存在。可如果它的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并不高,业绩也不算突出,即使有一段时间的股价暴涨,这样的企业是否值得看好? 这就是在电机领域因为长期聚焦直流无刷电机、步进杯电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等先进电机产品而名声大噪的拓邦股份,虽然它的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动工具、自动化设备、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领域,但业绩一直不如预期,目前估值也不高,PE才30.49倍,处于历史分位的48.6%,即便头顶智能控制器龙头的光环,拓邦股份依然具有不小的拓展空间,和市场期望的样子还有差距。 一只千亿大牛股的成长需要有足够亮眼的业绩做底气,拓邦股份2024年营收刚刚破百亿,净利润也不足10亿,增速算不上很快,股价暴涨的背后,有更深层的原因需要反思。 股民狂欢,但业绩值得考量 自上市以来时至今日,拓邦股份股价累计增长了2576.36%,18年间涨幅超过25倍的纪录,在任何领域都是值得高看一眼的“史诗”级现象。这家国内智能控制器领域的领军企业,在2024年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完成105.42亿元的“创举”,同比增长17.23%;归母净利润6.7亿元,同比增长30%,虽然说不上惊艳和迅猛,但稳健有余。 可是,在整体上涨的同时,四季度营收28.4亿元,同比增长8%;归母净利润1.18亿元,同比下降15%,突然的失速多少让人倍感意外。原本不算出色的业绩增长,已经让人诟病,而第四季度营收同比增长8%,相较前三季度21%的增速,无疑让人有了“营收放缓”的感觉。更让人难以接受的事,营收增长放缓的同时,归母净利润下降15%,公司三大板块的家电、工具和新能源业务只能说不可同日耳语,除了新能源业务同比增长60%还算不错,其他两个板块就差强人意。 尽管整年业绩增长稳定,但一季度最低点、二季度改善,三季度继续增长、四季度…

    2025-03-18
    2
  • 良品铺子的降价之殇:业绩现上市首亏,股东加速“撤离”

    良品铺子不仅面临老牌对手竞争,还需应对新崛起的追兵。如何在“质价比”中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是良品铺子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市场竞争与消费降级的双重压力下,曾以“高端零食第一股”上市的良品铺子(603719.SH)主动放低姿态加入价格战。只不过,希望通过价格调整策略使产品更亲民,更具市场竞争力的良品铺子,未能打一个漂亮的业绩翻身仗,甚至还将业绩进一步拖入泥潭中。 从良品铺子发布的2024年业绩预告来看,其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将出现亏损,这也是公司上市后的首次年报报亏。 《眼镜财经》注意到,当业绩支撑不足,股东频繁的减持也给良品铺子贴上资本“弃儿”的标签。在降价销售加剧业绩滑坡、线上线下渠道双失利的重击下,围绕良品铺子的挑战正在加剧。 年报将现上市首亏 根据良品铺子的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亏损2500万元4000万元,扣非后净利润亏损5000万元至7000万元。 资料显示,良品铺子创立于2006年,2020年2月在A股挂牌上市,旗下包括肉类零食、海味零食、素食山珍、话梅果脯、红枣果干、坚果、炒货、饮料饮品、糖巧、罐头果冻、花茶冲调、烘焙糕点、饼干膨化、方便速食、礼品礼盒、儿童零食等产品线。 《眼镜财经》注意到,定位高端零食的良品铺子,上市的前几年确实吃到了红利。2022年,良品铺子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创下94.4亿元、3.36亿元的高点。 然而,新消费浪潮下,零食业态的迭代时间在缩短;近一两年,主打性价比的零食量贩店模式迅速崛起,猛烈冲击着良品铺子。 2023年底,良品铺子启动了公司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降价行动,涉及300余款产品,平均降价幅度达到22%,最高降幅甚至达到了45%。 产品降价意味着经营战略转向追求“性价比”,良品铺子此举意在通过营收的大幅提升对冲掉毛利率的下滑。 只不过,摘下“高端定位”帽子的良品铺子,没有“力挽狂澜”,反而伤了…

    2025-03-18
    1
  • 前后多次IPO未果,执着于上市的八马茶业究竟为哪般?

    有可能是最近看到茶饮品牌代表企业——蜜月冰城成功登录港股,多年来一直执着于上市的八马茶业近期又成了业界热议的对象,原因是这家规模最大的零售茶企得到了6900万元的投资,有望在冲击港股IPO的进程中再添动力。 联系到八马茶业在2013年-2022年的10年间,前后三次冲击A股IPO均告失败,时隔2年后转向港股再求上市,一边是传统基因和资本诉求在助推,一边是高端化与大众化、规模扩张与盈利质量的拷问,从A股到港股,八马在承受行业竞争压力的同时,同样面临家族企业扩张的紧迫,随着财务数据增长,茶行业集中度低等原因,渴求资金支持扩张的八马还得直面业绩增速放缓、高额广告投入和研发费用低,以及虚假宣传等问题。 前有澜沧古茶在成功摘得港股“茶叶第一股”后,上市首日股价破发,而后盈利下滑、存货高企,连CEO也在不堪重负后选择“跑路”,可见上市不一定就是灵丹妙药。八马至今仍执着于上市,背后的“玄机”也是耐人寻味,但总结起来,恐怕原因就一个:募资! 上市,八马究竟有没有准备好? 10年间3次在冲击A股IPO的路上折戟沉沙,让八马认识到想要过A股的证监会可能不是那么轻松,即便是中国最大的茶叶连锁品牌,加盟门店超过3500家。但也就是这看似规模很大的数据下,折射出八马过度依赖加盟模式,其中的加盟店占比超过92%,该模式虽然加速了市场覆盖,但加盟商销售的毛利率仅有46%,远低于直营渠道的78.2%;更为直观的是,八马原本计划通过不断加盟扩大的规模,来凸出自己在业界的领先地位,但传统茶企非标准化、地域性强等问题难以实现规模化,八马试图通过上市来提升品牌溢价,巩固“高端茶业领导者”形象,并借助资本力量突破区域性限制,实现跨品类和跨区域整合,可惜过度依赖营销、品控与虚假宣传等问题,还有加盟管理松散,过度扩张导致门店收入下滑、质量事故频发等短板凸显。 上市融资或有助于公司改善品控体系,加强直营布局,提升盈利质量…

    2025-03-17
    9
  • 连续49个季度保持盈利,唯品会依然“隐忧重重”!

    “品牌特卖,就是超值”!只要听到这句广告词,相信大家就会耳熟能详的想到唯品会的名字。一年植入20部影视剧和综艺的唯品会,好像和其他电商平台一样让人熟悉,可真正到了该下手的时候,这个专搞特卖的平台似乎又显得那么小众,好像并不如淘宝、京东、拼多多这样的平台有广泛的针对性兼容。 于是,广告做得很成功的唯品会,似乎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口号喊得很是响亮,粉丝貌似也不少,可就是真正成交的数据不是那么亮眼。SVIP用户虽然贡献巨大,但整体用户数量却在下降,依赖少数高价值用户可能存在不小的风险。尤其是数据上的SVIP用户增长,整体活跃用户却在不断缩水,而且平台吸引力有限,无法扩大用户基础,退货率上升和履约成本也在增加,因此导致成本面临压力,进而影响到利润率。 近日,唯品会发布了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报告,实现营收1084亿元,同比下滑4%;全年GMV达到2093亿元,同比增长0.6%。这份财报也说明唯品会第49个季度连续保持盈利,但营收增速放缓,甚至下滑,用户增长停滞和下降的趋势,也非常明显。尤其在剧烈的电商竞争中,营收、净利润、毛利润等多项财务数据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业绩承压明显,隐忧重重。 隐忧一:普通用户流失,规模缩小 唯品会与其他电商平台最大的区别,无疑在于“品牌特卖”。许多大牌或者名牌产品,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享受到实打实的折扣,并且保证是正品。这种标签鲜明的特色,也是它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依靠特卖,唯品会与其他的销售渠道形成差异化,也构建出一套自己独特的运营模式。 一些老客户可能知道,通过帮助品牌商处理尾货降低库存,不仅和品牌商合作的十分愉快,用户也能切实享受到低价的实惠,也愿意在自己的社交圈于分享和传播。 然而,2024年四季度活跃用户同比减少了约280万人,下降5.8%;全年的活跃用户8470万也比上一年的8740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流失问题突出;其中的SVIP用户(…

    2025-03-14
    23
  • 5年净利润增长36倍,东阿阿胶成功解锁现代商业密码的逻辑

    近期一条关于娱乐圈的新闻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不到2个月娱乐圈有13位演艺界名人宣布去世,最小的27岁,而大S和方大同则是年后突然爆出的英年早逝,让人唏嘘! 因为各种疾病,年纪不大就突然辞世,而且这种突发情况还是发生在“不缺钱”的明星身上,更让人明白健康和养生有多重要。在人们关注健康等有关知识的时候,一条劲爆的消息同样也惊动了原本沉寂已久的中药行业。 不过,确切的说,这家至今已有73年历史的“老字号”企业,算不上真正的中药企业,因为它的主打产品——阿胶,真正意义上并不是正儿八经的药品,反倒像“养生”类行业,但它在2024年的净利润预计将接近20亿元,以2023年的13.84亿元算,5年时间从0.43亿元增长了36倍至13.84亿元,如此惊人的增长速度,难怪会让中药界“刮目相看”,引发业内外的强烈反响。 细数那些在中药领域根基深厚、渊源流长的“老字号”招牌、百年企业,无不是在现代商业泛滥的洪流中举步维艰,面对一些新崛起的处方药和非处方现代生物医药的“逼宫”显得有心无力,但凡业绩还算“过得去”、能维持,就已经很不错。而像东阿阿胶股份这种一直不可或缺,而又历久弥新的企业,突然间净利润在5年间增长36倍,这的确是令人匪夷所思,倍感意外的。 年轻人因为不注重保养、不把健康当回事而过早离世,东阿阿胶恰在此时业绩腾飞,这背后的逻辑不得不让人深思。 东阿阿胶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仅从东阿阿胶的主打产品阿胶看,这好像不是一家真正的中药企业,因为别人生产的药品都是治病,而它一直主打的阿胶,则是更多的趋向养生。可仔细看它的详细业务,则会发现东阿阿胶其实是归属于OTC第一大单品,虽然是滋补养生类第一大品牌,但仍然隶属传统药的范畴。 一系列的傲人成就背后,又发现从1996年上市以来,东阿阿胶的品牌价值不过340.53亿元,资历很深,过去10年品牌价值递增近8倍,但要说像片仔癀一样是“中药界茅台”,…

    2025-03-10
    36
  • 常山药业“虚假繁荣”:从财务造假到集采失利,创新药成为遮羞布

    2019年,财政部对77家药企“穿透式”查账引起行业巨震后,“灰色地带”仍有企业顶风作案。近日,财政部在官网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财会监督检查公告(第四十七号)》,依法对20户企业、25名企业有关负责人,以及8家会计师事务所、84名注册会计师作出行政处罚。 其中,常山药业(300255.SZ)因虚列开支成为被罚的典型案例,背后则暴露出医药行业在集采冲击下,通过隐秘路径输送利益的逻辑。 《眼镜财经》注意到,受肝素行业下行和集采政策实施影响,常山药业2023年出现巨亏,并且亏损将延续到了2024年。 为摆脱过度依赖肝素业务的被动局面,常山药业押注创新药艾本那肽,该产品被寄予业绩翻盘的厚望。不过,该药尚无法明确上市时间,且所处赛道竞争相当激烈,为常山药业未来发展打上一个问号。 “穿透式”查账剑指虚列开支 在“两票制”后,虚增差旅费、虚列学术会议费等方式,成为药企商业贿赂的常用手段。 2019年,财政部曾对77家药企公开查账,剑指销售环节费用问题。检查结果显示,19家受处罚的药企,违规操作最多的形式就是虚增差旅费、学术活动费、业务推广费、广告宣传费等。 监管风暴后,常山药业仍在顶风作案。最新的通报显示:常山药业2022年以现金方式向并未实际提供旅行服务的某旅行社支付差旅费,导致虚列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合计373.29万元。财政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给予该公司罚款5万元的行政处罚。 《眼镜财经》注意到,今年1月陕西证监局出具的警示函中提到上述处罚:常山药业所聘任的中喜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针对大额现金支出的控制测试执行不到位。涉及的事由即为常山药业于2024年3月因2022年度通过大额现金支付虚列支出被财政部行政处罚。 在行业人士看来,在“两票制”压缩传统回扣空间后,现金差旅费正成为新型灰色交易载体。 如今,常山药业遭财政部公开点名并作为被罚典型,不仅暴露了其在经营…

    2025-03-10
    39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46 + =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