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49亿“捆绑”华为、豪赌百万级豪车背后,江淮汽车难撕“低端”标签,高端化转型步履维艰

挣扎在盈亏平衡线上的江淮汽车(600418.SH),2024年创下近年来最大归母净利润亏损。最新财报显挣扎在盈亏平衡线上的江淮汽车(600418.SH),2024年创下近年来最大归母净利润亏损。最新财报显示,公司在2024年营业收入为421.2亿元,同比下降6.3%;归母净利润亏损17.8亿元,同比下降1277.6%;

扣非归母净利润自去年同期亏损17.2亿元变为亏损27.4亿元,亏损额进一步扩大。往期财务数据显示,江淮汽车自2017年以来,扣非后净利润也已经连续亏损8年。

砸49亿“捆绑”华为、豪赌百万级豪车背后,江淮汽车难撕“低端”标签,高端化转型步履维艰

《眼睛财经》注意到,公司正试图以一场豪赌扭转颓势。近日,上交所披露江淮汽车49亿元定增申请已获受理,募集资金将全部投入高端智能电动平台研发。这是继与华为联合推出百万级豪华车型尊界S800后,江淮汽车欲在新能源赛道与华为进一步的深度“捆绑”。

砸49亿“捆绑”华为、豪赌百万级豪车背后,江淮汽车难撕“低端”标签,高端化转型步履维艰

然而,产品定位低端、竞争力不足,品牌溢价能力弱,是江淮汽车乘用车长期留给外界的刻板印象。由于高端智能电车市场容量有限,并且江淮汽车没有“高端因子”,即便有华为赋能加持,其高端产品能否得到消费者认可并买单,让这场押注的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短期看,华为光环与政策红利推高市场情绪;长期看,唯有扎实的销量增长与盈利改善,才能支撑股价远离“概念炒作”的标签。

筹资近50亿砸向新能源

从产业结构来看,国际能源署(IEA)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占新车销量的比例已超过15%。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全球增长最快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两大区域:中国与新兴市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步提升,特别是乘用车的渗透率已在近期突破50%,并保持持续增长势头。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也将电动化作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

行业发展趋势下,各大车企都想在新能源领域分得一杯羹。作为老牌车企的江淮汽车,同样不例外。

砸49亿“捆绑”华为、豪赌百万级豪车背后,江淮汽车难撕“低端”标签,高端化转型步履维艰

众所周知,汽车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的制造行业,汽车更新换代、生产线建设和升级、整车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汽车市场品牌推广等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

新能源转型的路上,江淮汽车频繁向市场“要钱”进行“补血”。例如:2016年45亿元(最终实际募资45.67亿元)的定增方案中,20亿元用于新能源乘用车及核心零部件项目;20亿元用于高端及纯电动轻卡建设项目;5亿元用于高端商用车变速器建设项目。

据当时项目书预计,项目完成后,两年内将形成每年10万辆的新能源乘用车产能,以及每年15万套动力电池总成及电机电控产能。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产品将占到江淮汽车30%以上的销量份额。

此次,江淮汽车拟募集49亿元,将全部用于高端智能电动平台开发项目,该项目总投入达58.75亿元。

《眼镜财经》注意到,2024年,江淮汽车称未来五年将投入研发资金超过200亿元,推出30款以上智能新能源汽车产品,并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的产业链,不断强化自主核心技术的掌握和开发的能力。足以可见,江淮汽车在新能源转型上不惜投入重金。

只不过,作为国内最早涉足新能源的车企之一,江淮汽车早在2002年便启动相关研发,并先后与蔚来、大众成立合资公司,试图抢占先机,但多年投入并未转化为市场优势。

数据显示,2024年,江淮汽车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仅3.12万辆,同比增长8.2%,远低于行业35.5%的增速;新能源车占乘用车销量比重不足20%。

高端化转型多重挑战

2016年,新能源汽车浪潮来袭,由于政策原因,新势力必须选择有造车资质企业代工。当年,江淮汽车蔚来达成协议,蔚来汽车授权商标和技术,江淮汽车负责生产制造。为了达成蔚来的产品要求,双方还合作打造了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正式成为新势力的代工厂。

在与蔚来的合作中,江淮汽车最大的收获便是代工费。根据蔚来财报数据,2018年—2022年间,蔚来总计向江淮汽车支付约30.38亿元的代工费用。直至2023年末,蔚来汽车收购了江淮汽车的两家工厂,获得了独立生产汽车的资格,从而结束了长达七年的江淮汽车代工时代。因此,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江淮汽车需要打造自己的主力车型。

根据募集说明书,该项目以江淮汽车电动汽车技术为基础,融合华为等高科技企业智能化、网联化汽车解决方案,开发全新一代高端智能电动平台,推动高效能动力电控技术、先进电机技术、软硬件整合技术,以及平台集成的智能驾驶系统、网联化系统、新材料应用、关键零部件等持续迭代升级,以研究积累的技术为基础,打造全新高端智能系列车型,覆盖轿车、SUV和MPV等乘用车主要品种。

江淮汽车的战略意图来看,此次融资是与华为深度“捆绑”。作为华为的鸿蒙智行“四界”(问界、智界、享界和尊界)的一部分,尊界定位为超豪华智能汽车,目标瞄准百万级别市场,直接对标劳斯莱斯、奔驰迈巴赫S等D级豪华车型。尊界S800将于5月底上市,上市即交付。

据悉,2023年12月,江淮汽车宣布将与华为终端联手打造豪华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前者总体负责开发、制造,华为则负责销售渠道。

砸49亿“捆绑”华为、豪赌百万级豪车背后,江淮汽车难撕“低端”标签,高端化转型步履维艰

在华为鸿蒙智行系列中,尊界是首个也是唯一的百万级品牌,江淮汽车也将筹码押在高端智能电车赛道。

不过,尽管这款百万级轿车还未上市,但围绕双方合作争议不小。其一,虽然江淮汽车也涉足乘用车,但其旗下的乘用车长期以10万-30万元价位车型为主,品牌溢价能力薄弱。

据产销快报显示,今年1月江淮汽车累计销量为3.556万辆,较去年同期减少9.39%。其中乘用车同比减少11.34%至1.09万辆左右。乘用车中,销量降幅最大的是基本型乘用车(轿车),达到34.66%;多功能乘用车(MPV)亦同比下降16.8%。

行业人士认为,在此之前,江淮汽车未涉足高端车市场,甚至在低端乘用车领域都难有绝对话语权,能否撑起百万售价存疑。

余承东曾这样介绍尊界S800:“我们远远超越了迈巴赫、劳斯莱斯Phantom这个档次,比它们更豪华、更高端、更舒享的定位。”

在行业人士看来,高端智能电车市场容量有限,且需直面特斯拉蔚来理想等品牌的激烈竞争。即便有华为技术赋能,消费者对江淮汽车高端品牌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仍需时间培育。

业绩股价“冰火两重天”

源于与华为合作的概念炒作及对智能化转型的强烈预期,江淮汽车股价在2024年逆势飙涨。只不过,江淮汽车难有相匹配的业绩。

《眼镜财经》注意到,新能源车业务业绩贡献较为有限,江淮汽车的燃油车业务同样陷入困境:乘用车领域,由于受到合资品牌价格下探和自主品牌价格内卷的双重挑战,江淮汽车的溢价空间被不断压缩。有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燃油乘用车毛利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比亚迪同期23.94%的毛利率。在燃油商用车领域,如轻卡、重卡等,也因宏观经济和物流需求的影响,销量和利润双双下滑。

砸49亿“捆绑”华为、豪赌百万级豪车背后,江淮汽车难撕“低端”标签,高端化转型步履维艰

2024年江淮汽车累计销量为40.3万辆,同比下降7.42%。而同一时期,吉利汽车销量为217.66万辆,同比增长32%,比亚迪销量为427万辆,同比增长41.26%。这与“2025年百万辆”目标相差甚远。

新能源业务规模小,燃油车业务面临竞争加剧,江淮汽车的业绩进一步暴露危机。自2017年以来,江淮汽车扣非后净利润一直处于亏损。2024年,江淮汽车归母净利润更是预亏17.7亿元,扣非后净利润亏损27.4亿元左右,主因联营企业大众安徽亏损13.5亿元及资产减值计提11亿元。

行业人士认为,这样的情况下,江淮汽车拥抱鸿蒙智行,或是想复刻赛力斯的神话。但高端意味着难以走量,尊界S800能否在短期内对业绩形成实质拉动还是未知数。若高端产品市场表现不及预期,当前估值泡沫恐难持续。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奇瑞汽车、北汽等品牌的加入,华为智选车的稀缺性进一步被稀释,即使江淮汽车深度“捆绑”华为,在更多用户看来也不是那么“独一无二”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远视互动

(0)
远视财商远视财商
上一篇 2025-03-31 上午10:09
下一篇 2025-04-02 下午3:27

相关推荐

  • 海澜之家2025年Q1财报:与京东奥莱、阿迪协同发力,强势开局

    2025年4月29日晚间,海澜之家正式对外发布了2025年一季度财报。作为国内男装龙头,这份财报不仅展现出海澜之家在行业内的强劲韧性,更凸显了其在多品牌战略和全渠道布局下的持续引领作用,为服装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从核心财务数据来看,海澜之家2025年一季度表现卓越。营业收入达到61.87亿元,同比实现0.16%的增长,归母净利润则为9.35亿元,同比增长5.46%。在消费市场逐步复苏的背景下,海澜之家凭借广泛的品牌影响力和稳健的渠道布局,成功捕捉市场机遇,实现了营收与利润的双增长。尤其是净利润的增长幅度超过营收增长,反映出公司盈利能力的显著提升,主要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成本控制以及运营效率的提高。 分品牌来看,海澜之家系列品牌依然是公司业绩的中流砥柱,贡献了76.97%的营业收入,其直营店毛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达到49.25%,显示出消费者对主品牌产品的高度认可和品牌的定价权。此外,其他品牌也在逐步发力,为公司整体业绩增长贡献了新的动力,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0.22%,营收达7.43亿元,多品牌战略推进成效显著。 创新商业模式:京东奥莱开启新增长极 京东奥莱的线下门店从2024年9月25日首家门店在海澜飞马水城开设以来,逐步扩展。2025年1月31日,京东奥莱官方公众号显示正式开业11家门店,3月12日,京东奥莱安徽首家旗舰店在百大心悦城正式签约入驻,开启了海澜之家与京东达成战略合作,携手开展奥莱业务运营,共同打造了线上线下融合的折扣零售模式的12家门店,选址多位于交通便利、人流密集的购物中心内,通过优化供应链、线上线下融合以及精细化运营,实现了成本的有效控制和运营效率的提升。 京东奥莱的商业模式具有显著的创新性。门店内商品折扣多在3-5折,部分尖货和品牌折扣率更低,同时提供满减等额外优惠,极大地提升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购买意愿。此外,京东奥莱还通过提供极具吸引力的折扣…

    2025-04-29
    10
  • 海澜之家2024年报解读:品牌、产品、渠道三力驱动,打开增长潜力

    2025年服装行业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展现出一定的韧性与活力,同时也呈现出多方面的积极趋势。品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市场份额向头部品牌集中。具备品牌影响力、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敏锐度的企业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进一步巩固其市场地位。在此复杂背景下,2025年4月29日晚间,海澜之家发布2024年度财报。这份财报体现出了出海澜之家集团其强大的品牌力、卓越的产品力以及多元的渠道力,2024年海澜之家收入实现营收209.5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21.59亿元,其强韧的营收能力,为服装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品牌力:多品牌矩阵巩固市场地位 海澜之家通过多品牌战略,成功打造了强大的品牌矩阵,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服装行业的领先地位。 主品牌稳健增长,海澜之家主品牌依然是公司业绩的中流砥柱,2024年度贡献了152.70亿元的营业收入,其毛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达到46.54%。公司通过持续的品牌营销和产品创新,不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例如,武汉天河机场T2航站楼换新亮相,海澜之家匠心献礼,共创最美人文机场,海澜之家独家冠名2024无锡马拉松,借助马拉松赛道的影响力,传递“倡导健康生活”的品牌理念。还将运动元素和太空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中,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 子品牌多元拓展,海澜之家旗下涵盖男装、女装、童装、职业装、运动装品牌等多个细分领域,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2024年度,其他品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2.38%,毛利率提升至48.20%。其中,致力于以“不费力的高级感”为专业的独立女性打造的品牌OVV通过推出高升级品质、丰富品类,创新营销提升品牌影响力,吸引了年轻一代消费者;HEAD 以旗下一流的运动员为核心资产,凭借深厚的历史积淀、纯正的专业运动血统、前沿的精工科技与工艺技术,成为滑雪、网球等多项竞技运动领域中众多世界冠军的指定装备供应商,也赢得了运动爱好者的青睐。续三年入选中央广…

    2025-04-29
    13
  • 被电商颠覆的家具行业,因为这个叫晨北科技的公司支棱了起来!

    如果不是专门研究家具行业、中国经济的资深人士,恐怕已经不记得在2012年,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许多人的三观、认知,也因为这一年发生的诸多改变,走向了人生的另一面。以构成经济形态的家具行业为例,原本处于野蛮生长的房地产,因为商品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一直在负增长区痛苦挣扎,国内家居销售额同比下降35%,一场因为电商崛起掀起的家具行业变革、洗牌也因此接踵而至。 到了这几年,那些年活跃在家具行业、引领时代发展的传统家具巨头逐渐式微,淡出了主流一线品牌阵容,取而代之的反倒是诸如智能家居这样的新生物种。2012年——2020年看似不算长的9年时间,其实诞生了新的家居头部企业,也彻底掐断了传统家具一惯延续的辉煌。留给传统家具品牌的出路只有两条:要么被时代淘汰;要么转型数字化、智能化,成为真正的智能家居新品牌。 所以,及时转型、率先进入智能化家居的传统品牌,尚有一席之地,像全友、曲美、宜家、顾家、左右依然位于当今家具品牌前十,而更多的品牌,则在这场新的变革中衰退,被兴起的智能家居淹没。这其中不仅诞生了像海尔智家这样市值超过2348亿的“巨无霸”,也涌现了6个月纯利润超过10亿的晨北科技。 更值得一提的是,13年前看不起电商家具的传统品牌,它们可能怎么想都想不明白,这家叫晨北科技的公司,是怎么靠电商卖出一年47亿的业绩,而且6个月就赚了10亿的纯利润。 晨北科技的崛起,更像是被电商颠覆的家具行业,因为有了新的故事、新的玩法而支棱起来,只是这种“异象”的出现,需要拥抱时代、新科技的思维。 能逆袭的草根,才叫公司 纵观那些坐拥上百亿财富、甚至更多财富的公司,哪一个企业在发展初期不是草根,但关键是,熬得过创业初期的艰难,能逆袭,才能成长为公司。否则,马云和他的十八罗汉可能早就散伙了,哪会有后来的阿里巴巴;马化腾早就用几百万把QQ卖了,成了混迹在深圳财富广场的一名普通程序员,也不会有市值超…

    2025-04-28
    16
  • PCB巨头净利润暴涨367%,胜宏科技封神在即?

    近期的PCB概念在多个维度持续吸引关注,涵盖技术创新进展、市场动态变化,而从全球市场来看,2023年市场产值达到695.17亿美元,2024年达到729.71亿美元,每年以5%的年复合增长率递增。 可能很多人还对PCB的概念不是很了解,但只要说到印刷电路板,是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子元器件电气相互连接的载体,无论是在智能手机,还是家居设备、汽车电子系统到航天航空仪器,都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不仅承载复杂的电路设计,还支撑起了整个信息时代的科技,你就会明白这个元件在信息化时代有多重要。 也正是PCB材料的需求量的显著增长,催生了在该领域占有主导地位的供货商,如2024年净利润暴涨367%的胜宏科技。 如果说3月10日披露的2024年业绩快报并未掀起多大的波澜,那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暴涨367%,则直接宣布胜宏科技“一战封神”,完成了“草根”到“T1供应商”的逆袭。 拿下英伟达,胜宏科技凭什么? 刚结束的3月初,胜宏科技率先披露了2024年的业绩快报,公司营收突破百亿,达到107.31亿元,同比增长72.94%;实现归母净利润11.61亿元,同比增长35.31%。可能在外界看来,这是一份不足以引起重视的业绩报告,但对于胜宏科技来说,营收净利润都双双创下了历史新高。没想到这个业绩报告只是“大餐”开始前的“开胃酒”,等到2025年一季度的业绩预告一经公布,业内外都惊呆了。 今年一季度,胜宏科技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7.80亿元-9.80亿元,同比增长272.12%-367.54%;预计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7.70亿元-9.70亿元,同比增长272.68%-369.48%。 如此爆发力惊人的业绩,当然要归功于拿下英伟达T1供应商的订单。2023年,胜宏科技用PCB板产品切入英伟达的H系列AI加速卡,经过调研,目前在英伟达GB200服务器PCB供应链中,已经占据不…

    2025-04-27
    22
  • 净利润大增1119.52%的联想,高增长背后又有哪些忧虑?

    提到联想,你会想到什么?曾经的全球PC巨头,作为一家集万千荣誉于一身的民族企业,随着计算机行业在中国的火爆发展而迅速崛起,然后凭借中国这一庞大的消费市场,联想销量顺利摘下“世界第一”的桂冠。可是,在所有人都认为联想已经笑傲PC领域,连最资深的戴尔和惠普都无法与之抗衡时,却屡屡被人指责这是一家彻头彻尾的制造企业,而不是以创新著称的科技企业。 3月28日,联想控股发布了2024年的业绩报告,全年营收5128.06亿元,同比增长17.61%;净利润为76.83亿元,同比大增1119.52%;归母净利润为1.33亿元,较2023年的-38.74亿元实现了扭亏。关于联想的扭亏为盈,一方面源于运营板块中的业绩同比大幅增长;另外一方面市场环境回暖,产业孵化与投资板块的投资业务亏损同比减少。 看到这里,也大致明白,业绩回升基本是因为PC市场回暖、AI服务器需求爆发、成本优化等原因,终于有了一个相对来说还算不错的结果。但市场对其高增长的可持续性似乎信心不足,未来还能不能取得让人满意的盈利也存疑。这或许就是联想当前最大的忧虑,也是未来必须解决的难题。 如今已走过41年的联想,尽管硕果累累,业务涵盖智能设备、数据中心、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但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还是陷入“中年焦虑”。那么,联想到底在焦虑什么,担忧什么呢? 乍一看,净利润增长超过11倍,这个数据如果放在一家新的科技公司身上,那可以说是相当惊人、非常炸裂;可放在联想身上,而且还是上一年亏损的基础上,就显得不是那么乐观,也没有太大的惊喜。仅仅是扭亏为盈而已,就好比一艘巨轮驶入暗礁丛生的浅海,偏离航道,好不容易脱离险境,重返正轨,这自然是不值得多大惊喜的,只能说是安全而已。 净利润暴增部分源于2022年PC市场低谷后的基数效应,2023年行业库存消化完毕,需求阶段性恢复,但全球PC市场进入存量竞争,IDC预计2024年增速将…

    2025-04-23
    39
  • 日赚3500万元,长城汽车,单车利润远超同行

    只要说到目前的中国汽车,恐怕很多人的眼里就只有比亚迪,好像只有比亚迪,才是真正的“国货担当”,而其他车企则显得不是那么出色。当2024年中国车市陷入“降价-亏损”的漩涡,这种论调似乎更严重了,要知道这一年的平均毛利已经跌到了15.8%。 相比之下,无论是来自媒体,还是民间的声音,大家似乎更愿意把关注的焦点聚集在销量排行第一、第二的位置,诸如比亚迪“赶超”特斯拉、以销冠登上全球第一的位置,而像长城这样的车企,倒显得不是那么招人“待见”。要知道,这可是曾经凭借哈弗H6一举封神的车企,而且后续推出的坦克系列也非常受好评,你怎能说它不好呢? 再看净利润,2024年长城汽车净利润为126.92亿元,同比暴涨80.76%,日均净赚3483万元,毛利率逆势冲到19.51%,单车利润1.03万元,高过比亚迪的0.94万元和吉利的0.67万元。 所以,有人说长城不好,唱衰长城,这是什么道理?哪里来的依据呢? 总是“反其道而行之”的长城 比亚迪之所以崛起,并不是因为当初开始的造车业务,而反倒是借着新能源、锂电的东风,在后来居上的新能源时代实现了弯道超车,一举登上巅峰。当比亚迪忙着玩命似的狂造纯电、混动,长城却反其道而行之,在产品矩阵上通过坦克系列这样的差异化定价策略,来“收复”看似丢失的阵地。 2024年,坦克品牌销量累计23.1万辆,同比增长42.1%,连续多年稳居中国越野车市场销量榜首,在总销量中占比18.7%。长城的高利润、高销量,源于高端化、出海战略,成本控制与政策红利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期竞争力也出自“不随意打价格战”。不可忽视的是, 随着高端化与品牌溢价,坦克品牌拉动利润增长,硬派越野车系列销量翻倍,毛利率显著高于普通SUV,成为利润增长核心。包括计划推出搭载自研4.0TV8发动机的超级豪华品牌,瞄准“高品质、小批量”市场,进一步拓展高端溢价空间,都可见长城的“不走寻常路”。人家在拼…

    2025-04-21
    39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 10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