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澜之家:线上业务加速拓展,数字化赋能稳健前行

在 2024 年全球经济波动和国内消费市场变化的背景下,海澜之家作为国内知名的服装品牌,其发展态势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从 2024 年三季度财报数据来看,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152.59 亿元,归母净利润 19.08 亿元。在全球经济波动和国内消费市场变化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成绩展现了海澜之家在数字化转型和市场拓展方面的不俗成效。

海澜之家:线上业务加速拓展,数字化赋能稳健前行

线上业务的蓬勃发展

2024 年前三季度,海澜之家线上渠道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31.98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44.67%。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坚持全渠道多元化生态布局,通过店铺自播与达人直播共同发力,多维联动拓展销售增量。公司积极深耕淘宝(天猫)、京东、等多个网购平台,深入达人短视频和达人直播的合作,联合明星达人为产品种草和打造爆款助力。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多触点、便捷化的多场景购物方式,还有效推进了线上和线下融合、优势互补、相互加持的全渠道发展。

海澜之家:线上业务加速拓展,数字化赋能稳健前行

海澜之家的线上业务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一系列战略布局逐步实现的。公司早在 2018 年就开始持续推进电商业务发展,线上营业收入占比持续增加。2018 年,公司线上营收占比仅为 6.14%,而 2023 年已达 15.70%,线上营业收入占比快速增长。此外,公司还通过线上渠道以科技和创新赋能品类,聚焦时下年轻消费的购物诉求,进行提炼优势品类,拓宽品类矩阵,聚焦年轻客群,围绕商品,链接更多潜在消费群体。

数字化转型的成效显著

海澜之家积极探索智慧服装生产体系 “HIC”,通过平台化战略和产业链整合,实现从源头到零售全环节的数字化管理。公司积极应用 5G、AI 等先进技术,构建智慧工厂,提升生产效率和个性化定制能力。在供应链管理数字化提升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灵活性和效率。公司实施了从销售端到供应链端的全面信息化战略,通过 To C 和 To B 的直发模式,显著提升了门店到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海澜之家对部分供应商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畅通了公司与供应商之间的流通渠道,提高了备货、发货和交货的效率。数字化系统的应用进一步强化了供应商与总部、门店之间的连接,允许供应商直接向消费者发货,极大提高了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整体效率。

2022 年,海澜之家成立了云服实验室,作为公司科技创新和研发的核心平台。该实验室汇集了顶尖的研发资源,并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投入亿级资金用于研发,覆盖服饰战略研究、检测服务和智能制造软件开发三大领域。云服实验室的建立是海澜之家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步,它不仅推动了科技创新,还加深了公司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致敬。实验室的成果之一——创新丝感纸型纱的推出,标志着海澜之家在科技与文化融合方面的突破。云服实验室还与清华大学、东华大学、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将高新技术应用于民族服装,同时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服饰,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加速了海澜之家的科技创新,也为整个服装行业带来了新的变革。

海澜之家:线上业务加速拓展,数字化赋能稳健前行

多品牌战略的稳步推进

海澜之家坚持多品牌战略,形成了覆盖男装、女装、童装、职业装及生活家居等细分领域的品牌矩阵。主品牌海澜之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13 亿元,占同期总营收的 74%。子品牌如海澜团购、OVV、黑鲸等均取得了快速发展,海澜团购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4.62 亿元;其他品牌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7.59 亿元。在团购定制业务领域,海澜之家持续关注职场人士的需求和个性化体验,以匠心独运和智能制造的产品,为职场精英提供全方位的衣橱解决方案,树立了行业的品质标杆。公司凭借卓越的产品和服务,荣获 2023 年职业装十大品牌、全国服装行业质量领先品牌等荣誉,巩固了其在职业装领域的领导地位。

海澜之家:线上业务加速拓展,数字化赋能稳健前行

OVV 作为海澜之家旗下的重要女装品牌,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和有效的品牌传播,成功在女装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OVV 不仅在销售业绩上表现突出,更在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和提供卓越购物体验方面展现出其品牌魅力。OVV 的线下门店不仅是商品销售的场所,更是提供沉浸式购物体验的中心,配备了符合女性消费者需求的舒适试衣环境和智能化购物设施。同时,OVV 在线上渠道也积极布局,通过社交媒体、直播电商和内容电商的全面运营,实现了线上销售渠道的拓展和增长。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使得 OVV 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海澜之家在数字化转型和线上业务发展的正能力将继续为其发展提供动力。随着消费者购物习惯的逐渐改变,线上业务的增长潜力依然巨大。海澜之家需要继续加强线上渠道的建设和优化,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

数字化转型也将继续为海澜之家带来运营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公司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需求,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和灵活性。为其未来的稳健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持续的创新和优化,海澜之家有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远视互动

(0)
远视财商远视财商
上一篇 2025-02-11 下午3:33
下一篇 2025-02-14 上午10:38

相关推荐

  • 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厂干到“饮料一哥”,东鹏特饮这不是爽剧?

    “困了,累了,喝红牛”和“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这究竟有什么不一样?两者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在东鹏特饮还只是一家饮料代工厂的时候,红牛的广告早已家喻户晓,而且当仁不让的位居能量饮料龙头的位置。只不过,那时候的红牛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享誉世界的一句广告词,会被一家“山寨”公司拿去成了“翻版”的抄袭经典,而这家公司居然靠这句看似山寨的广告词,一路从濒临破产干到“饮料一哥”,连续4年坐稳功能饮料销冠的位置。 从濒临破产逆袭为国内能量饮料行业龙头,全国活跃门店终端门店超360万家,地级市覆盖率达100%,市值更是从刚上市时候的280亿飙升到2024年的1179亿,确定这不是爽剧才有的剧情?还是哪个造富神话又在扯虎皮、做大旗? 然而,东鹏特饮用一系列的事实和数据告诉你,这不是在吹牛,而是实打实拼下的江山,从一家代工厂到千亿商业版图的饮料界巨头,前后两个10年,第一个10年叫做品牌崛起;第二个10年叫做资本助力下的全球化野心昭然若揭。 第一个10年,崛起! 在东鹏特饮还不叫东鹏特饮的时候,它的前身其实是深圳一家豆奶饮料厂。也就是1997年,香港回归那一年,该厂因为产品滞销陷入困境,而在6年后的2003年,当时担任销售总经理的林木勤拉了一帮想干大事的员工,直接买下了这个濒临倒闭的小工厂,正式开启了私有化,并从豆奶转型到功能饮料赛道。 那时候的饮料行业可能没有那么“内卷”,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毫无名气不说,还没有拿得出手的产品,想要在红牛一统天下的功能饮料行业出头,可谓难比登天。工厂上下为了打开销量、打响自己产品的名声,可谓绞尽脑汁,而销售团队为了销量,一次次低声下气的向经销商、零售商不遗余力的推销,但收效甚微。 如果这样下去,那可能就没东鹏特饮什么事了,这个后来大红大紫的饮料品牌不是猝死,就是胎死腹中,根本没有出头之日。只不过,凡事皆有它的逻辑,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时间到了20…

    2025-03-21
    4
  • 拿下“宁波第一高价股”,净利润翻27倍,震裕科技开启狂飙模式

    都知道AI和人工智能催生的各种经济形态起飞,DeepSeek随之带来的第二波颠覆性变革,新一轮的产业结构有可能继续重组。当我们的认知还停留在曾经的疫苗、核酸企业业绩翻百倍、股价飙升的记忆里,殊不知,科技掀起的滔天巨浪,也有可能塑造新的商业神话,刷新比以往更高的财富纪录。 就在前不久的股市,A股市场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异常火爆,宁波的上市公司震裕科技因为股价一度飙升至152.22元股,报收149.20元股,创下2022年以来的股价新高,该公司因此成为宁波第一高股价的上市企业。算上2025年以来高达113.17%的涨幅,震裕科技当前市值为178亿元,虽然市值规模看上去不算很高,但这家精密零部件制造领域的“隐形冠军”,在人形机器人浪潮席卷之下,因为过早的布局新能源汽车的电机铁芯、锂电池精密结构等业务,成为锂电头部企业重要供应链一环的同时,用骄人的业绩获得市场和资本界的高度认可。 除了股价新高,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50.15亿元,同比增长17.3%;但让人看了都感到匪夷所思的,则是它全年预计实现净利润2.8亿元,同比大增554.68%,扣非净利润更是有望同比猛增2742.56%,高增长态势一览无余。 明明2023年上半年的利润不过500万,2024年上半年的净利润也是1.2亿-1.5亿,何以一年下来,扣非净利润就直接翻了近30倍,震裕科技只怕真的要开启狂飙模式了。 别人还在市场上苦苦挣扎,眼巴巴看着A股身不由己的曲线图,震裕科技却在人形机器人的大潮中“躺赚”得笑醒,或许其中另有玄机! 核心业务带来的高增长 但从其主要业务看,电机铁芯、模具和动力锂电池精密结构件同属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仅此一项技术优势,就足够积累一干国内新能源造车势力的优质客户,在这个目前最大的市场中受益,获得业绩上的可观增效。 然而,新能源汽车产业仅仅是一个重要的业务板块,并不是其唯一的收入来源,顶多也只是左右其财务表…

    2025-03-19
    17
  • 凭借智能控制器股价暴涨25倍,拓邦股份的业绩真的那么好?

    2年前因为股价大涨饱受质疑,如今的股价更是在18年间累计上涨2576.36%,无论放在哪个领域,这都是相当炸裂的存在。可如果它的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并不高,业绩也不算突出,即使有一段时间的股价暴涨,这样的企业是否值得看好? 这就是在电机领域因为长期聚焦直流无刷电机、步进杯电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等先进电机产品而名声大噪的拓邦股份,虽然它的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动工具、自动化设备、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领域,但业绩一直不如预期,目前估值也不高,PE才30.49倍,处于历史分位的48.6%,即便头顶智能控制器龙头的光环,拓邦股份依然具有不小的拓展空间,和市场期望的样子还有差距。 一只千亿大牛股的成长需要有足够亮眼的业绩做底气,拓邦股份2024年营收刚刚破百亿,净利润也不足10亿,增速算不上很快,股价暴涨的背后,有更深层的原因需要反思。 股民狂欢,但业绩值得考量 自上市以来时至今日,拓邦股份股价累计增长了2576.36%,18年间涨幅超过25倍的纪录,在任何领域都是值得高看一眼的“史诗”级现象。这家国内智能控制器领域的领军企业,在2024年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完成105.42亿元的“创举”,同比增长17.23%;归母净利润6.7亿元,同比增长30%,虽然说不上惊艳和迅猛,但稳健有余。 可是,在整体上涨的同时,四季度营收28.4亿元,同比增长8%;归母净利润1.18亿元,同比下降15%,突然的失速多少让人倍感意外。原本不算出色的业绩增长,已经让人诟病,而第四季度营收同比增长8%,相较前三季度21%的增速,无疑让人有了“营收放缓”的感觉。更让人难以接受的事,营收增长放缓的同时,归母净利润下降15%,公司三大板块的家电、工具和新能源业务只能说不可同日耳语,除了新能源业务同比增长60%还算不错,其他两个板块就差强人意。 尽管整年业绩增长稳定,但一季度最低点、二季度改善,三季度继续增长、四季度…

    2025-03-18
    22
  • 良品铺子的降价之殇:业绩现上市首亏,股东加速“撤离”

    良品铺子不仅面临老牌对手竞争,还需应对新崛起的追兵。如何在“质价比”中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是良品铺子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市场竞争与消费降级的双重压力下,曾以“高端零食第一股”上市的良品铺子(603719.SH)主动放低姿态加入价格战。只不过,希望通过价格调整策略使产品更亲民,更具市场竞争力的良品铺子,未能打一个漂亮的业绩翻身仗,甚至还将业绩进一步拖入泥潭中。 从良品铺子发布的2024年业绩预告来看,其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将出现亏损,这也是公司上市后的首次年报报亏。 《眼镜财经》注意到,当业绩支撑不足,股东频繁的减持也给良品铺子贴上资本“弃儿”的标签。在降价销售加剧业绩滑坡、线上线下渠道双失利的重击下,围绕良品铺子的挑战正在加剧。 年报将现上市首亏 根据良品铺子的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亏损2500万元4000万元,扣非后净利润亏损5000万元至7000万元。 资料显示,良品铺子创立于2006年,2020年2月在A股挂牌上市,旗下包括肉类零食、海味零食、素食山珍、话梅果脯、红枣果干、坚果、炒货、饮料饮品、糖巧、罐头果冻、花茶冲调、烘焙糕点、饼干膨化、方便速食、礼品礼盒、儿童零食等产品线。 《眼镜财经》注意到,定位高端零食的良品铺子,上市的前几年确实吃到了红利。2022年,良品铺子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创下94.4亿元、3.36亿元的高点。 然而,新消费浪潮下,零食业态的迭代时间在缩短;近一两年,主打性价比的零食量贩店模式迅速崛起,猛烈冲击着良品铺子。 2023年底,良品铺子启动了公司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降价行动,涉及300余款产品,平均降价幅度达到22%,最高降幅甚至达到了45%。 产品降价意味着经营战略转向追求“性价比”,良品铺子此举意在通过营收的大幅提升对冲掉毛利率的下滑。 只不过,摘下“高端定位”帽子的良品铺子,没有“力挽狂澜”,反而伤了…

    2025-03-18
    20
  • 前后多次IPO未果,执着于上市的八马茶业究竟为哪般?

    有可能是最近看到茶饮品牌代表企业——蜜月冰城成功登录港股,多年来一直执着于上市的八马茶业近期又成了业界热议的对象,原因是这家规模最大的零售茶企得到了6900万元的投资,有望在冲击港股IPO的进程中再添动力。 联系到八马茶业在2013年-2022年的10年间,前后三次冲击A股IPO均告失败,时隔2年后转向港股再求上市,一边是传统基因和资本诉求在助推,一边是高端化与大众化、规模扩张与盈利质量的拷问,从A股到港股,八马在承受行业竞争压力的同时,同样面临家族企业扩张的紧迫,随着财务数据增长,茶行业集中度低等原因,渴求资金支持扩张的八马还得直面业绩增速放缓、高额广告投入和研发费用低,以及虚假宣传等问题。 前有澜沧古茶在成功摘得港股“茶叶第一股”后,上市首日股价破发,而后盈利下滑、存货高企,连CEO也在不堪重负后选择“跑路”,可见上市不一定就是灵丹妙药。八马至今仍执着于上市,背后的“玄机”也是耐人寻味,但总结起来,恐怕原因就一个:募资! 上市,八马究竟有没有准备好? 10年间3次在冲击A股IPO的路上折戟沉沙,让八马认识到想要过A股的证监会可能不是那么轻松,即便是中国最大的茶叶连锁品牌,加盟门店超过3500家。但也就是这看似规模很大的数据下,折射出八马过度依赖加盟模式,其中的加盟店占比超过92%,该模式虽然加速了市场覆盖,但加盟商销售的毛利率仅有46%,远低于直营渠道的78.2%;更为直观的是,八马原本计划通过不断加盟扩大的规模,来凸出自己在业界的领先地位,但传统茶企非标准化、地域性强等问题难以实现规模化,八马试图通过上市来提升品牌溢价,巩固“高端茶业领导者”形象,并借助资本力量突破区域性限制,实现跨品类和跨区域整合,可惜过度依赖营销、品控与虚假宣传等问题,还有加盟管理松散,过度扩张导致门店收入下滑、质量事故频发等短板凸显。 上市融资或有助于公司改善品控体系,加强直营布局,提升盈利质量…

    2025-03-17
    24
  • 连续49个季度保持盈利,唯品会依然“隐忧重重”!

    “品牌特卖,就是超值”!只要听到这句广告词,相信大家就会耳熟能详的想到唯品会的名字。一年植入20部影视剧和综艺的唯品会,好像和其他电商平台一样让人熟悉,可真正到了该下手的时候,这个专搞特卖的平台似乎又显得那么小众,好像并不如淘宝、京东、拼多多这样的平台有广泛的针对性兼容。 于是,广告做得很成功的唯品会,似乎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口号喊得很是响亮,粉丝貌似也不少,可就是真正成交的数据不是那么亮眼。SVIP用户虽然贡献巨大,但整体用户数量却在下降,依赖少数高价值用户可能存在不小的风险。尤其是数据上的SVIP用户增长,整体活跃用户却在不断缩水,而且平台吸引力有限,无法扩大用户基础,退货率上升和履约成本也在增加,因此导致成本面临压力,进而影响到利润率。 近日,唯品会发布了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报告,实现营收1084亿元,同比下滑4%;全年GMV达到2093亿元,同比增长0.6%。这份财报也说明唯品会第49个季度连续保持盈利,但营收增速放缓,甚至下滑,用户增长停滞和下降的趋势,也非常明显。尤其在剧烈的电商竞争中,营收、净利润、毛利润等多项财务数据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业绩承压明显,隐忧重重。 隐忧一:普通用户流失,规模缩小 唯品会与其他电商平台最大的区别,无疑在于“品牌特卖”。许多大牌或者名牌产品,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享受到实打实的折扣,并且保证是正品。这种标签鲜明的特色,也是它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依靠特卖,唯品会与其他的销售渠道形成差异化,也构建出一套自己独特的运营模式。 一些老客户可能知道,通过帮助品牌商处理尾货降低库存,不仅和品牌商合作的十分愉快,用户也能切实享受到低价的实惠,也愿意在自己的社交圈于分享和传播。 然而,2024年四季度活跃用户同比减少了约280万人,下降5.8%;全年的活跃用户8470万也比上一年的8740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流失问题突出;其中的SVIP用户(…

    2025-03-14
    32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 1 = 9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