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澜之家构建强大品牌矩阵2023年良性增长,营收达到215亿元

海澜之家构建强大品牌矩阵2023年良性增长,营收达到215亿元

4月29日,海澜之家集团公布2023财年全年财报。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5.28亿元,同比增长15.98%;归母净利润29.52亿元,同比增长36.96%。

在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海澜之家充分展现出独特的战略视野,成功地实现了由传统服装企业模式向创新与变革模式的迈进。通过采用数据驱动的运营模式,不仅切实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响应速度,而且为海澜之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成功赢得了竞争主动权。

数字化赋能,打造全新智慧体系

海澜之家从传统行业迈向数字化,经历了传统经营、强管控零售管理到数字化赋能三次经营战略的迭代升级。踏入海澜之家的智慧工厂领域,可显著观测到,通过智能终端与设备间的交互协作,达成生产资料和物料的自动化传递进程,进而推动服装生产全面踏入全自动化作业之境,工作效率得以呈几何级数提升。

公司依托5G、AI、物联网等新一代前沿信息技术精心打造5G智慧工厂,且巧妙运用物联网及RFID芯片技术,开启零售运营智慧化数字整合的全流程模式,使产业全链路构建成严密的闭环体系,率先引领行业实现数智化的成功转型。 同时凭借构建“生产+开发+快反”的创新型供应链体系,海澜之家成功实现对市场动态的即时精准把控以及对消费者需求的细腻满足。此种对供应链的整合与优化,使公司在产品供货方面展现出更为灵动且高效的特质,为品牌的持续繁荣发展构筑起坚实的基石。

在产品端,海澜之家品牌明确提出“适人体、优人态、合人需、达人意”这四大设计原则予以导向,旨在全力塑造出海澜之家独具特色的“人性化服饰体验”;在制造端,历经多年持续的技术孵化与创新迭代进程,集团精心打造的“研发—生产—服务”三位一体的海澜之家智慧服装体系已然成熟定型。

报告期内海澜之家在2023年的毛利率高达45.87%,这一耀眼的业绩成果得益于供应链的高效整合以及多品牌战略的成功施行。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品牌发展模式,深度优化供货流程,海澜之家不仅极大提升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为服装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极具借鉴意义的宝贵经验与示范样本。

构建强大品牌矩阵,打造“全家人的衣柜”

在当今竞争激烈且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海澜之家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坚定地实施多品牌战略,从而成功构建起一个极具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强大品牌矩阵,这一战略举措具有多重意义和价值。从市场层面来看,极大地增强了品牌的市场影响力,使其能够在不同细分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在报告期内,海澜之家系列实现了高达164.58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19.66%。

海澜之家通过对各品牌的精心培育和差异化定位,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涵盖了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群体,从而有效扩大了市场覆盖范围。在企业运营层面,显著提升了运营效率和整体价值链效能,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自2021年公司更名开启“多品牌、全品类、集团化”战略布局以来,其成效显著。海澜之家系列营业收入的大幅增长便是有力证明,多品牌战略的深入推进,不仅让海澜之家在传统男装和职业装定制领域保持领先优势,更成功拓展至女装、童装等领域,进一步完善了品牌矩阵。

随着 OVV、海澜优选、黑鲸、英氏等品牌的创立和发展,以及代理高端运动品牌HEAD等举措,海澜之家的多品牌战略进入加速发展的新时期。这些品牌在满足细分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为集团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各品牌营收数据的良好表现,充分显示出市场认可度和消费者接受度的提升,以及海澜之家在品牌拓展和培育方面的卓越能力。海澜之家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在持续提升的过程中,消费者对旗下各品牌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

在女装市场,OVV品牌凭借其针对都市女性的精准定位,提供了多样化的经典搭配选择,营造出低调奢华的氛围,彰显女性由内而外的自信魅力,致力于以“不费力的高级感”为专业的独立女性打造摩登衣橱,成为集团多元化战略的重要一步。

海澜优选生活家居品牌秉持家居、舒适、休闲的理念,致力于成为家喻户晓的“国民生活家居品牌”,通过不断创新,融入时尚潮流元素,努力扩大消费群体,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秉持“天然、环保、可持续”理念,为每一位国民赋能真是而美好的生活。

英氏童装持续巩固和强化其高端定位形象,通过精心打磨、典雅风格和高端品质的视觉呈现,进一步增强了品牌的认同感。该品牌成功成为荷兰精品婴童品牌Nuna在中国内地的总代理,并于2023年,累计主起草名项标准21项,标准类型涵盖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在产品开发、生产销售、质量管理等方面,为行业建立健全标准体系而献力。

公司的团购定制及其他品牌战略着重于“丰富品类、升级产品,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海澜团购定制专注于团体职业服装定制已有20余年,不断创新和技术升级,推出了六维弹力休闲裤、自然弹精品衬衫、商务派克等新品,丰富了职业装品类,持续扩大了品牌市场广度,牢固树立了海澜团购品牌在职业装的行业地位。

报告期内,海澜团购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2.81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他品牌主营业务收入为20.16亿元,同比增长5.85%。

华创证券分析师刘佳昆认为,海澜之家多年深耕男装领域,随着疫情加速行业整合及本土化优势加持,有望凭借模式、产品、渠道和营销的优势实现年轻化转型,保持稳健增长。主品牌海澜之家基于已有的性价比优势,通过打造爆款、与 IP 合作等方式赢得年轻消费者心智。营销方面,公司营销策略成熟多元,通过明星公益、跨界合作、综艺影视植入、新媒体营销等多元化方式,促进品牌年轻化。公司将持续聚焦主品牌,扩展购物中心等核心商圈渠道,发力线上渠道,未来有望通过渠道规模扩张保持稳健增长。

海澜之家的多品牌战略为集团带来的不仅是市场活力和经济效益,更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引领消费潮流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未来,海澜之家将继续秉持创新理念,以科技为驱动,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多品牌战略,打造更多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品牌,为消费者创造更加丰富、优质的生活体验,推动行业的持续进步和发展。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远视互动

(0)
远视财商远视财商
上一篇 2024-07-10 上午12:00
下一篇 2024-08-01 上午12:00

相关推荐

  • 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厂干到“饮料一哥”,东鹏特饮这不是爽剧?

    “困了,累了,喝红牛”和“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这究竟有什么不一样?两者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在东鹏特饮还只是一家饮料代工厂的时候,红牛的广告早已家喻户晓,而且当仁不让的位居能量饮料龙头的位置。只不过,那时候的红牛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享誉世界的一句广告词,会被一家“山寨”公司拿去成了“翻版”的抄袭经典,而这家公司居然靠这句看似山寨的广告词,一路从濒临破产干到“饮料一哥”,连续4年坐稳功能饮料销冠的位置。 从濒临破产逆袭为国内能量饮料行业龙头,全国活跃门店终端门店超360万家,地级市覆盖率达100%,市值更是从刚上市时候的280亿飙升到2024年的1179亿,确定这不是爽剧才有的剧情?还是哪个造富神话又在扯虎皮、做大旗? 然而,东鹏特饮用一系列的事实和数据告诉你,这不是在吹牛,而是实打实拼下的江山,从一家代工厂到千亿商业版图的饮料界巨头,前后两个10年,第一个10年叫做品牌崛起;第二个10年叫做资本助力下的全球化野心昭然若揭。 第一个10年,崛起! 在东鹏特饮还不叫东鹏特饮的时候,它的前身其实是深圳一家豆奶饮料厂。也就是1997年,香港回归那一年,该厂因为产品滞销陷入困境,而在6年后的2003年,当时担任销售总经理的林木勤拉了一帮想干大事的员工,直接买下了这个濒临倒闭的小工厂,正式开启了私有化,并从豆奶转型到功能饮料赛道。 那时候的饮料行业可能没有那么“内卷”,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毫无名气不说,还没有拿得出手的产品,想要在红牛一统天下的功能饮料行业出头,可谓难比登天。工厂上下为了打开销量、打响自己产品的名声,可谓绞尽脑汁,而销售团队为了销量,一次次低声下气的向经销商、零售商不遗余力的推销,但收效甚微。 如果这样下去,那可能就没东鹏特饮什么事了,这个后来大红大紫的饮料品牌不是猝死,就是胎死腹中,根本没有出头之日。只不过,凡事皆有它的逻辑,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时间到了20…

    2025-03-21
    21
  • 拿下“宁波第一高价股”,净利润翻27倍,震裕科技开启狂飙模式

    都知道AI和人工智能催生的各种经济形态起飞,DeepSeek随之带来的第二波颠覆性变革,新一轮的产业结构有可能继续重组。当我们的认知还停留在曾经的疫苗、核酸企业业绩翻百倍、股价飙升的记忆里,殊不知,科技掀起的滔天巨浪,也有可能塑造新的商业神话,刷新比以往更高的财富纪录。 就在前不久的股市,A股市场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异常火爆,宁波的上市公司震裕科技因为股价一度飙升至152.22元股,报收149.20元股,创下2022年以来的股价新高,该公司因此成为宁波第一高股价的上市企业。算上2025年以来高达113.17%的涨幅,震裕科技当前市值为178亿元,虽然市值规模看上去不算很高,但这家精密零部件制造领域的“隐形冠军”,在人形机器人浪潮席卷之下,因为过早的布局新能源汽车的电机铁芯、锂电池精密结构等业务,成为锂电头部企业重要供应链一环的同时,用骄人的业绩获得市场和资本界的高度认可。 除了股价新高,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50.15亿元,同比增长17.3%;但让人看了都感到匪夷所思的,则是它全年预计实现净利润2.8亿元,同比大增554.68%,扣非净利润更是有望同比猛增2742.56%,高增长态势一览无余。 明明2023年上半年的利润不过500万,2024年上半年的净利润也是1.2亿-1.5亿,何以一年下来,扣非净利润就直接翻了近30倍,震裕科技只怕真的要开启狂飙模式了。 别人还在市场上苦苦挣扎,眼巴巴看着A股身不由己的曲线图,震裕科技却在人形机器人的大潮中“躺赚”得笑醒,或许其中另有玄机! 核心业务带来的高增长 但从其主要业务看,电机铁芯、模具和动力锂电池精密结构件同属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仅此一项技术优势,就足够积累一干国内新能源造车势力的优质客户,在这个目前最大的市场中受益,获得业绩上的可观增效。 然而,新能源汽车产业仅仅是一个重要的业务板块,并不是其唯一的收入来源,顶多也只是左右其财务表…

    2025-03-19
    28
  • 凭借智能控制器股价暴涨25倍,拓邦股份的业绩真的那么好?

    2年前因为股价大涨饱受质疑,如今的股价更是在18年间累计上涨2576.36%,无论放在哪个领域,这都是相当炸裂的存在。可如果它的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并不高,业绩也不算突出,即使有一段时间的股价暴涨,这样的企业是否值得看好? 这就是在电机领域因为长期聚焦直流无刷电机、步进杯电机、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等先进电机产品而名声大噪的拓邦股份,虽然它的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动工具、自动化设备、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领域,但业绩一直不如预期,目前估值也不高,PE才30.49倍,处于历史分位的48.6%,即便头顶智能控制器龙头的光环,拓邦股份依然具有不小的拓展空间,和市场期望的样子还有差距。 一只千亿大牛股的成长需要有足够亮眼的业绩做底气,拓邦股份2024年营收刚刚破百亿,净利润也不足10亿,增速算不上很快,股价暴涨的背后,有更深层的原因需要反思。 股民狂欢,但业绩值得考量 自上市以来时至今日,拓邦股份股价累计增长了2576.36%,18年间涨幅超过25倍的纪录,在任何领域都是值得高看一眼的“史诗”级现象。这家国内智能控制器领域的领军企业,在2024年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完成105.42亿元的“创举”,同比增长17.23%;归母净利润6.7亿元,同比增长30%,虽然说不上惊艳和迅猛,但稳健有余。 可是,在整体上涨的同时,四季度营收28.4亿元,同比增长8%;归母净利润1.18亿元,同比下降15%,突然的失速多少让人倍感意外。原本不算出色的业绩增长,已经让人诟病,而第四季度营收同比增长8%,相较前三季度21%的增速,无疑让人有了“营收放缓”的感觉。更让人难以接受的事,营收增长放缓的同时,归母净利润下降15%,公司三大板块的家电、工具和新能源业务只能说不可同日耳语,除了新能源业务同比增长60%还算不错,其他两个板块就差强人意。 尽管整年业绩增长稳定,但一季度最低点、二季度改善,三季度继续增长、四季度…

    2025-03-18
    32
  • 良品铺子的降价之殇:业绩现上市首亏,股东加速“撤离”

    良品铺子不仅面临老牌对手竞争,还需应对新崛起的追兵。如何在“质价比”中找到适合的发展路径,是良品铺子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在市场竞争与消费降级的双重压力下,曾以“高端零食第一股”上市的良品铺子(603719.SH)主动放低姿态加入价格战。只不过,希望通过价格调整策略使产品更亲民,更具市场竞争力的良品铺子,未能打一个漂亮的业绩翻身仗,甚至还将业绩进一步拖入泥潭中。 从良品铺子发布的2024年业绩预告来看,其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将出现亏损,这也是公司上市后的首次年报报亏。 《眼镜财经》注意到,当业绩支撑不足,股东频繁的减持也给良品铺子贴上资本“弃儿”的标签。在降价销售加剧业绩滑坡、线上线下渠道双失利的重击下,围绕良品铺子的挑战正在加剧。 年报将现上市首亏 根据良品铺子的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亏损2500万元4000万元,扣非后净利润亏损5000万元至7000万元。 资料显示,良品铺子创立于2006年,2020年2月在A股挂牌上市,旗下包括肉类零食、海味零食、素食山珍、话梅果脯、红枣果干、坚果、炒货、饮料饮品、糖巧、罐头果冻、花茶冲调、烘焙糕点、饼干膨化、方便速食、礼品礼盒、儿童零食等产品线。 《眼镜财经》注意到,定位高端零食的良品铺子,上市的前几年确实吃到了红利。2022年,良品铺子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创下94.4亿元、3.36亿元的高点。 然而,新消费浪潮下,零食业态的迭代时间在缩短;近一两年,主打性价比的零食量贩店模式迅速崛起,猛烈冲击着良品铺子。 2023年底,良品铺子启动了公司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降价行动,涉及300余款产品,平均降价幅度达到22%,最高降幅甚至达到了45%。 产品降价意味着经营战略转向追求“性价比”,良品铺子此举意在通过营收的大幅提升对冲掉毛利率的下滑。 只不过,摘下“高端定位”帽子的良品铺子,没有“力挽狂澜”,反而伤了…

    2025-03-18
    30
  • 前后多次IPO未果,执着于上市的八马茶业究竟为哪般?

    有可能是最近看到茶饮品牌代表企业——蜜月冰城成功登录港股,多年来一直执着于上市的八马茶业近期又成了业界热议的对象,原因是这家规模最大的零售茶企得到了6900万元的投资,有望在冲击港股IPO的进程中再添动力。 联系到八马茶业在2013年-2022年的10年间,前后三次冲击A股IPO均告失败,时隔2年后转向港股再求上市,一边是传统基因和资本诉求在助推,一边是高端化与大众化、规模扩张与盈利质量的拷问,从A股到港股,八马在承受行业竞争压力的同时,同样面临家族企业扩张的紧迫,随着财务数据增长,茶行业集中度低等原因,渴求资金支持扩张的八马还得直面业绩增速放缓、高额广告投入和研发费用低,以及虚假宣传等问题。 前有澜沧古茶在成功摘得港股“茶叶第一股”后,上市首日股价破发,而后盈利下滑、存货高企,连CEO也在不堪重负后选择“跑路”,可见上市不一定就是灵丹妙药。八马至今仍执着于上市,背后的“玄机”也是耐人寻味,但总结起来,恐怕原因就一个:募资! 上市,八马究竟有没有准备好? 10年间3次在冲击A股IPO的路上折戟沉沙,让八马认识到想要过A股的证监会可能不是那么轻松,即便是中国最大的茶叶连锁品牌,加盟门店超过3500家。但也就是这看似规模很大的数据下,折射出八马过度依赖加盟模式,其中的加盟店占比超过92%,该模式虽然加速了市场覆盖,但加盟商销售的毛利率仅有46%,远低于直营渠道的78.2%;更为直观的是,八马原本计划通过不断加盟扩大的规模,来凸出自己在业界的领先地位,但传统茶企非标准化、地域性强等问题难以实现规模化,八马试图通过上市来提升品牌溢价,巩固“高端茶业领导者”形象,并借助资本力量突破区域性限制,实现跨品类和跨区域整合,可惜过度依赖营销、品控与虚假宣传等问题,还有加盟管理松散,过度扩张导致门店收入下滑、质量事故频发等短板凸显。 上市融资或有助于公司改善品控体系,加强直营布局,提升盈利质量…

    2025-03-17
    30
  • 连续49个季度保持盈利,唯品会依然“隐忧重重”!

    “品牌特卖,就是超值”!只要听到这句广告词,相信大家就会耳熟能详的想到唯品会的名字。一年植入20部影视剧和综艺的唯品会,好像和其他电商平台一样让人熟悉,可真正到了该下手的时候,这个专搞特卖的平台似乎又显得那么小众,好像并不如淘宝、京东、拼多多这样的平台有广泛的针对性兼容。 于是,广告做得很成功的唯品会,似乎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口号喊得很是响亮,粉丝貌似也不少,可就是真正成交的数据不是那么亮眼。SVIP用户虽然贡献巨大,但整体用户数量却在下降,依赖少数高价值用户可能存在不小的风险。尤其是数据上的SVIP用户增长,整体活跃用户却在不断缩水,而且平台吸引力有限,无法扩大用户基础,退货率上升和履约成本也在增加,因此导致成本面临压力,进而影响到利润率。 近日,唯品会发布了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报告,实现营收1084亿元,同比下滑4%;全年GMV达到2093亿元,同比增长0.6%。这份财报也说明唯品会第49个季度连续保持盈利,但营收增速放缓,甚至下滑,用户增长停滞和下降的趋势,也非常明显。尤其在剧烈的电商竞争中,营收、净利润、毛利润等多项财务数据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业绩承压明显,隐忧重重。 隐忧一:普通用户流失,规模缩小 唯品会与其他电商平台最大的区别,无疑在于“品牌特卖”。许多大牌或者名牌产品,通过这个平台,可以享受到实打实的折扣,并且保证是正品。这种标签鲜明的特色,也是它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依靠特卖,唯品会与其他的销售渠道形成差异化,也构建出一套自己独特的运营模式。 一些老客户可能知道,通过帮助品牌商处理尾货降低库存,不仅和品牌商合作的十分愉快,用户也能切实享受到低价的实惠,也愿意在自己的社交圈于分享和传播。 然而,2024年四季度活跃用户同比减少了约280万人,下降5.8%;全年的活跃用户8470万也比上一年的8740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流失问题突出;其中的SVIP用户(…

    2025-03-14
    38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 69 = 74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