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丽人净利润暴涨2倍,9.9的生意真的能救活“内衣第一股”?

都市丽人净利润暴涨2倍,9.9的生意真的能救活“内衣第一股”?

市场经济总有它让人意想不到的变化和趋势,比如每一个阶段像暴风雨一样突然而至的风口,但有些生意,有些产品,没有风口也能“细水长流”,例如像日常必需的快消品。作为过去几年,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视为最好赚钱的行业之一,——女人的钱,可谓是支撑起许多快消品辉煌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年无论是医美赛道的狂飙,还是保健品被全民疯狂追捧的盛况,都在说明一个问题:普通人除了健康,爱美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而说到爱美,尤其是首当其冲的女性,她们不仅对医美非常狂热,与身形有密切关系的内衣,自然也是其中之重。但令消费者和厂家都感到费解的是,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那些号称可以塑身、矫正身形的内衣,应该是此中的香饽饽,可与之相反的却是原本的天价塑身内衣不再被女人们认可,像曾经的中脉、曲美等品牌都滑落神坛,就连一向被誉为“内衣天花板”的维多利亚的秘密也濒临破产,反而是价格低到9.9元的普通内衣,竟然深受女性喜欢,半年卖出13亿件的销量,净利润暴涨215%。这又是什么逻辑?

都市丽人净利润暴涨2倍,9.9的生意真的能救活“内衣第一股”?

头顶着“内衣第一股”的光环,曾经风光无限,被中国消费者称为“中国维秘”,巅峰时还请到著名的女星林志玲代言,以高端、性感的形象深入人心,可后来盛极而衰,高昂的成本支出和超负荷的运营,被低迷的市场挫败,一度迷失在市场份额的流失和利润不断下滑的漩涡中。连续多年内衣滞销、加盟商销售金额下滑,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不得不自降身份打折促销,开始走亲民路线,但依然未能拯救盈利不佳导致的关店潮。然而,让人意外的是,正当人们以为这个盛极一时的内衣品牌已经跌落神坛,很难再掀起什么大的风浪,它居然又一次以出人意料的变身,活跃在女人们的视野里,用半年净利润翻2倍的神奇表现,重返巅峰。

这就是当年高光时营收45.53亿元、净利润5.4亿元,市值一度高达200亿的都市丽人,而且市场占有率首屈一指,稳居销冠位置。从多年厚积薄发到完成IPO上市,登陆股市荣膺“内衣第一股”,再到盛极而衰,如今上演王者归来的奇迹,都市丽人的经历堪称戏剧,也让人们直呼看不懂。

都市丽人净利润暴涨2倍,9.9的生意真的能救活“内衣第一股”?

重返巅峰是“虚假繁荣”?

2024年的股市,依旧是万年不变的“变脸”变得比什么都快,“翻脸”比翻书还快。前一天还以为是可能出现的大牛股,转眼就会经历昙花一现的“巅峰一日游”,从高点到低谷,基本只需要坐过山车的工夫。而在近期一直变幻莫测的港股,罕见的出现了大涨的势头,尤其是多年来一直被看做“万年不涨”的都市丽人,盘中涨幅最高接近30%,报收0.236港元。

都市丽人净利润暴涨2倍,9.9的生意真的能救活“内衣第一股”?

这一难得的利好,自然源于上半年卖出价值13亿的内衣,营收增长11%,净利润则直接飙升215%。只不过,比起巅峰时超过200亿港元的市值,如今仅剩5.85亿港元,当年的辉煌上市还历历在目,如今的市值大幅缩水却已是回天无力。要知道6年前的2018年,年销售50亿,市值也处于高点,就是在今年上半年貌似“回暖”的业绩中,也有许多掺杂的水分。

半年报的营收15.14亿元,同比增长11%;归母净利润8239.8万元,同比增长215%,其中的内衣产品营收12.95亿元,物流收入0.47亿元,产业项目物业销售收入1.72亿元,才是重点。也就是说,都市丽人之所以取得净利润翻2倍的成绩,完全是靠销售经过改造后约60%的建筑面积,通过盘活固定资产来获得收益,这也算净利润,也算“起死回生”?

都市丽人净利润暴涨2倍,9.9的生意真的能救活“内衣第一股”?

说都市丽人真的赚钱,完全是“错觉”!

明面上看,上半年扭亏为盈,有8239.8万元的净利润,盈利翻2倍,但剔除出售厂房的收益,即使营收有12.95亿的内衣销售,与上一年同期13.19亿元的收入依然是有下滑趋势的。其中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公司将电商业务转给联营商,并未计入营收,但服务费还是计入利润贡献,这也让市场份额有所提升,盈利状况比去年上升36.7%,很大一部分还是因为开源节流。

财报中明显提到销售及营销费用同比减少7.7%,一般行政费用同比减少10.6%,加上内衣产品的毛利率也从去年的48.2%增长到49.1%,看似净利润一下子翻了2倍,实则“另有隐情”。更让人感觉该品牌今不如昔,无法与往日相提并论的一点是,以往在门店销售动辄几十、上百的内衣,这几年为了修复业绩、占领县城份额,内裤定价9.9元,原本强调的性感、高端,反而成了被营销费用反噬的失衡,下沉市场不失为一种自救的举措,但新的生机是否已经来临,恐怕还无法定论。

都市丽人净利润暴涨2倍,9.9的生意真的能救活“内衣第一股”?

以高端市场为主线的打法行不通,投入成本巨大打造的形象无法获得预期回报,如今转战三四线城市,靠性价比来重塑品牌,但是否已经走出亏损的泥沼,都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转载请注明出处:远视互动

(0)
远视财商远视财商
上一篇 2024-09-03 下午2:46
下一篇 2024-09-11 上午9:28

相关推荐

  • 4年营收翻14倍、净利润翻45倍的宏工科技, 急需上市来完成进阶

    无论任何时代,还是哪个行业,只要有商业的地方,就有人赚钱、也有人亏损。就像互联网来临,AI智能、人形机器人崛起的当下,很多行业面临巨大考验,但作为新能源风口下的锂电供应商,依旧坚挺,这条产业链仍然是商圈值得高看一眼的重要板块。 当一家企业的营收、净利润在短短几年内就能完成翻倍,它本身就值得让人重视,比如即将从隐形冠军进阶为上市公司的宏工科技。 14年营收翻14倍、净利润翻45倍,它怎么做到的? 新能源的兴起催生了诸如宁德时代这样的产业巨头,但在宁德时代崛起的背后,其实也有许多与之关联的产业链和供应商,比如在以物料自动化著称的宏工科技。虽然从业务上看,宏工科技主要做的是配件和软料自动化处理方案,为客户提供成套的工程设计与交付,核心设备与配件、自动化控制软件与技术服务,但随着新能源的火爆,锂电广泛应用于汽车领域,它更像一家锂电行业的隐形冠军,充当了锂电设备产业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宏工科技之所以被称为隐形冠军,在于它聚焦锂电生产中被低估的关键环节,但又不可或缺。通过技术差异化绑定行业扩产红利,实现设备+服务的高附加值模式,增长逻辑也相当惊人。 2019年营收不过2.2亿元,但到了2023年已经达到31.98亿元;净利润也从0.07亿元增长至3.15亿元,短短4年间,营收暴涨14倍、净利润暴涨45倍,如此惊人的转变,别说隐形冠军的实力已经藏不住了,恐怕行业地位也是从一个幕后的供货商,真正跃升为了开始崭露头角的“潜力股”、明星企业。 宏工科技业绩真正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当然是从2019年开始算起的。业务转型、傍上大客户,都让它直接从一家原本业绩平平、发展未见起色的普通公司,一下子成了锂电行业的香饽饽。 机遇来了,但也面临各方面压力 不管宏工科技之前做的是什么业务,但有一点很明确,2008年-2019年这漫长的12年间,公司就像是一个为了生存处于挣扎边缘的打工人,过着朝九晚五、…

    2025-04-19
    10
  • 曾经的一代鞋王达芙妮:都以为它倒闭了,没想到又复活了!

    把时间倒回到30年前,可能那时候的很多人都会觉得达芙妮“高不可攀”。它就像今天的始祖鸟、CL高跟鞋一样让人仰望。可没想到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鞋王”,也会走到没落、过时的境地,被年轻一代嫌弃,认为款式又老又土,简直就像女鞋中的梦特娇,——大妈专属! 于是,后来的达芙妮在2013年开始营业收入极速下降,加上电商的冲击和运动鞋的新概念更得人心,达芙妮持续巨亏、大面积关店,相较巅峰期关闭了23的线下实体店。这家也曾在港股上市的著名女鞋品牌,被打上老旧、磨脚的标签,去库存导致长期打折,在消费者心中形象一落千丈,业绩下滑、高管跳槽,似乎已经走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巅峰时每5双品牌女鞋就有1双是达芙妮,1年能卖出5000万双,连续5年坐稳大陆女鞋第一品牌,市场占有率达到20%,只是在2012年营收突破100亿港元、实现净利润9.56亿港元后,公司市值也达到189亿港元,此后就急转直下。与百度共同投资联手打造的电商平台成了资金断裂的分界点,2015年业绩陷入亏损泥潭,面临门店过剩、库存积压等问题,原本超过6000家门店的规模,随之而来的是大规模关闭亏损门店、大幅降低运营成本。 2020年仅剩200家门店,一代“鞋王”算是彻底跌落谷底,这也是许多人以为它已经淡出市场的原因,但事实上,达芙妮只是在收缩传统业务,减少亏损,通过打折促销、电商渠道消化库存,缓解资金压力,时隔多年,恢复元气后又重新活跃在大众视线里,宣告再度满血复活。 为了能活下去和活得更好,达芙妮其实已经变了很多,通过一系列的整改,获得重生。 早在多年前,业内就把达芙妮的盛极而衰归结为不够专注,品牌款式太多,反而没有主次之分,甚至没有哪一款鞋是消费者心中最难割舍的经典之作。至于老旧、土味十足,那更是年轻人不愿买单的最大理由。 因此,痛定思痛,联名与潮流设计,和迪士尼、IP合作推出联名款,设计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款式,摆脱老气的标签。包…

    2025-04-18
    13
  • 老铺黄金上市首日股价飙升2043%,投资者热情高涨。

    出道即巅峰,上市即暴涨! 用这句话形容当下的老铺黄金,可能再适合不过! 谁能想到一个刚在港股上市的公司,股价第一天就暴涨2043%,公司也因此一战封神,从此一脚迈进大牛股的行列呢? 然而,关于老铺黄金的商业神话,可能还只是刚开始而已。 上市即暴涨,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4月1日,超级大牛股老铺黄金公告称,香港联合交易所已于2025年4月1日就公司实施H股全流通授出上市批准。公司申请将4038.89万股非上市股份转换为4038.89万股H股上市及买卖。 要知道就在正式公布上市成功的前一天,也就是3月31日,老铺黄金发布了2024年的业绩报告,全年实现销售9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6%;净利润为14.73亿元,同比增长253.86%;毛利率基本稳定在41.2%。这份财报无疑是对股价开盘的铺垫,而何时宣布上市成功,何时公布财报,老铺黄金真的是不止把买黄金的客户拿捏得死死的,就连即将被疯抢的股票,也是运筹帷幄,轻松拿捏。 无论是在黄金珠宝首饰行业,还是股市,老铺黄金都下了一盘很大的棋局,这盘棋可能已经酝酿多年,也筹划了很久,就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东风,自然就是在黄金价格最高点的时候,杀入股市。在黄金行业大杀四方后,老铺黄金继续在股市以大牛股的身份,掀起资本界的狂风巨浪。 当黄金价格零售在908-953元之间的最高涨幅时,老铺黄金的股价也一路狂飙,收盘大幅涨19%,收报868港元股,相较于去年6月发行价40.50港元股,累计涨幅高达2043%,仅凭这个不可一世的纪录,老铺黄金就足可以在港股封神。 股价暴涨当然是业绩高增长、流动性溢价、黄金牛市及品牌独特性共振的结果,但通过差异化定位和技术壁垒实现超行业增长,百倍估值隐含市场过度乐观预期。就像打赢战争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老铺黄金这三者全都占了,难怪股价会像疯了一样猛涨。 股价暴涨的另一面:业绩超预期增长 老铺黄金一向有“黄金…

    2025-04-15 公司
    33
  • 股价飙升6倍,千亿潮玩帝国的泡泡玛特都掌握了哪些财富密码?

    过去我们接受的教育是:勤劳致富! 可现在回头突然发现,如果勤劳能致富,那中国7亿多的农民是不是早过上了“财富自由”的生活?相反,那些看似“不学无术”、“不务正业”的直播倒是赚的钱多得数不过来,什么某某主播卖了劳斯莱斯、某某主播偷税漏税几十亿、某某主播直播骂别人“穷”······ 可见,勤劳肯定是不能致富的,但不务正业、玩出花样来,赚大钱才是真的。就像最近又冲上热搜的著名潮玩公司,一度因为质疑被视为“昙花一现”,而在2024年,这家企业以全年营收破百亿、股价飙升超600%、毛利率高达66.8%的惊人数据,再次成为浪口风尖热议的对象。 这年头,你可以笑人家穷,但千万别笑人家赚钱“来路不正”,因为潮玩也是正规行业,不是谁都能玩的转。当你看到这家叫泡泡玛特的公司市值在近一年内暴涨了1800亿港元,你就会发现,在每一个财富惊人的公司背后,都暗藏着一不套为人知的财富密码。 从潮玩品牌到文化符号,通过单一的盲盒转型为覆盖潮玩、生活方式、沉浸体验的综合文化企业,泡泡玛特“IP生态+全球化+技术赋能”的战略三角,才是其惊人财富的法宝。 “潮玩”真的是一门好生意? 如果你是一个70后或者80后,不知道盲盒、不知道潮玩很正常,因为在这代人的童年记忆里,更多的与自然接近、靠自己头脑自制的玩具;而到了如今的00后、10后,你让他们与去自然接近、自己创造,难道你就不怕不安全、出事故吗? 所以,近20年的年轻群体,他们接触的最多的就是手办、毛绒、MEGA等玩具,到了互联网时代,抽盒机和兴趣电商的出现,也让这一代的年轻人直接走进了“元宇宙”空间,深度挖掘IP文化内涵,打造具有情感连接的产品,成了潮玩的代名词。 潮玩不是简单的公仔、布娃娃这些毛绒玩具,而是不断拓展产品品类和消费场景,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产品,它承载着年轻一代对审美、数字化符号的综合需求,也维系着这个时代文化追求的精神寄托。 2024年泡泡…

    2025-04-08
    52
  • 5天5涨停的神开股份,“妖股”成色如何?

    A股最近热闹非凡,前有刚上市股价就暴涨超过2倍的弘景光电,后有新股N江南开盘大涨超520%,联系到深海科技股的神开股份上演一字涨停,5天5涨停股价累计涨幅超过61.14%,股价从5元多直接飙升到9.33元,如此反常的一幕,也让“深海科技第一股”戴上当之无愧的“妖股”光环。 与其他公司和个股不同的是,如今的股市股价大涨,基本都要背靠“风口”,比如AI、人工智能、DeepSeek、人形机器人这样的大潮,才会有集体拉升、个别强势的涨幅,而神开股份的主要业务都集中在钻井场测控设备、石油钻探井控设备、采油井口设备和石油产品规格分析仪器等四大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妥妥的深海作业,看似和这些新风潮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突然股价涨停,而且还是5连涨,这背后蕴藏怎样的“玄机”?实在让人不解。 不管是短期内暴涨处于政策利好、概念炒作、资金推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还是因为涉足氢能源、低空经济及商用航天领域,多重热门概念叠加的互联网产业集群建设提速,反映出较高的市场预期,都需要审视这“妖股”背后的逻辑。 深海科技是不是新的风口? 熟知企业管理、深谙资本运作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做生意得看政策!但凡好的风口、最佳的机会,都会在政策和大环境下有准确的反映。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低空经济并列,这就预示着,资源需求方面的深海矿产开发激增,许多科研项目突破,将推动深海生命科学进入国际前沿;一旦深海市场规模达到十万亿级别,覆盖探测设备、智能机器人、深海数据中心等高附加值的企业,都可能成为直接或间接受益者,迎来新的风口。 除了经济新增长极具潜力,包括国际环境的因素也不能忽视。鉴于国际环境复杂,形势微妙,地缘竞争升级,海洋权益争夺加剧,深海技术也可能成为国与国之间博弈的“隐形战场”,凭借深海油气勘探设备技术优势的神开股份,作为深海科技产业链上一家重要的供应商,可能被游资选中,市值从20…

    2025-04-06
    46
  • 并购踩雷余热未散,多重压力下清水源难逃亏损危机

    2025年开年,清水源(300437.SZ)又因为收购公司财务造假案陷入立案调查。1月20日,清水源发布公告,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同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司2016年至2018年年报也存在会计差错。2月13日,公司回应称,已收到监管决定书,正在配合整改。 《眼镜财经》注意到,以上两起案件都与清水源此前的收购案相关。2015年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清水源,主要业务包括水处理剂及衍生品。上市后不久,2016年该公司披露拟通过重大资产重组的方式,收购钟盛、宋颖标持有的同生环境100%股权。 本以为公司收购的是个“宝”,但同生环境到手却变成了“雷”,不仅原股东对同生环境虚增估值,其更是在业绩承诺期间进行财务造假。现如今,清水源不仅要通过诉讼等手段追索损失,还得面临对过往财报的调改,可能导致公司过往的财务数据进一步恶化。 可以说,清水源的一次“看走眼”,影响公司的余波仍在持续。 并购牵扯出刑事案件 此次清水源发布的两则公告,对涉案细节均未做过多介绍。不过回溯过往公司披露的大量讯息,可知两起案件都与此前清水源对同生环境的收购案高度相关。 《眼镜财经》了解到,2016年,清水源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收购了同属水处理行业的同生环境100%股权,收购前,钟盛、宋颖标为同生环境大股东,分别持股50%。 当时,收购总价为4.95亿元,其中1.73亿元以现金支付,剩余3.22亿元以每股23.02元的价格向宋颖标、钟盛发行1400万股股票的方式支付。 根据当时签署协议,钟盛、宋颖标同时对同生环境2016年—2018年间业绩做出承诺,三年需完成总计1.58亿元的净利润,如业绩未完成,二人须对净利润差额进行补偿。 看似双赢的收购,却在此后引发了一连串问题。 2019年7月,清水源审计发现,同生环境原管理层存在非法侵占公司利益行为,遂报案。后经法院多轮审理,2024年7月此案迎来终审判决,…

    2025-04-02
    81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5 + 2 =